灑灑读 (xiǎn xiǎn)
【灑灑】怯缩恶寒貌。
例1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灑灑,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虚实第二》)
译文 右手关部脉能反映足阳明胃气虚的情况,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是: 足胫寒冷,不能卧,怯缩恶风寒,眼睑肌肉紧张,腹痛,耳虚鸣,时寒时热,唇焦口干,面目浮肿,这是胃气虚冷的证候。
例2 汪石山治一人,年弱冠,房劳后,忽灑灑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胃脘皆痛,唇赤舌强,呕吐,眼胞青色。(江瓘 《名医类案·卷一·瘟疫》)
译文 汪石山治一病人,年方二十,性交后突然怯缩恶寒,发热自汗,头、身、胃脘皆痛,口唇红,舌体僵硬,呕吐,眼睑青色。
例3 其食结在腹,喜寒,四肢灑灑如疟,不能饮食,常自隐隐而痛,此则食症也。(《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一·食症》)
译文 病人喜欢吃生冷食物,食物结滞在腹内,则四肢怯缩恶寒,如疟状,不能饮食,腹中常常隐隐作痛,这是伤食症。
例4 不知壮水之主以救其阴,十数发而阴转尽矣,阴精尽则真火自焚,灑灑时惊,目乱无精,顷之死矣。(喻嘉言 《医门法律 ·疟论》)
译文 不知滋润主水的肾脏以救消亡的肾阴,疾病十多次发作后,则阴精消耗殆尽,阴精耗尽则相火自然炽盛,症见怯缩恶寒,时惊恐,目无精光,幻视,一会儿病人就死了。
按 音节不同的联绵词和叠音词可相互转变,洒淅 (洗淅)和洒洒 (洗洗) 语源相同,亦可互相转变,义通于怯缩恶寒。《难经·十六难》: “久久不愈,病洒淅寒热。” 《甲乙》卷八第二作 “洒洒恶寒。”《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第二》洒淅作洗洗。
1.洒洒 (洗洗) 又可声转为下列各词
(1) 淅淅。《灵枢·杂病》: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备急千金要方·卷十·百合病第三》: “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金匮要略》卷一淅淅然作淅然。《圣济总录·卷八·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治中风四肢拘挛,百节疼痛,心烦恶寒淅淅,不欲饮食,麻黄汤方。”《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三·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头颅、肩、背、骨节皆痛。
(2) 泝泝。《素问·刺要论》: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疟,泝泝然寒栗。”《甲乙》卷五第一下“温疟”下有热厥二字,“泝泝”作淅然。
(3) 索索。《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贼风候》: “伤风冷则骨解身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则小宽,时有小汗。”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论附骨》: “其贼风入骨,不甚热而索索恶寒,时复汗出,常欲热熨痛处,即得少宽。”《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七·附骨疽》: “痛处不壮热,亦不乍寒乍热,多觉身体索索然,欲得热熨痛处则小宽。”
(4) 啬啬。《灵枢·杂病》: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普济方·卷四百十八·伤寒》: “发热,啬啬恶寒者,肺病也。”《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一·中风伤寒》“姜附汤治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5) 淒淒。《太素·卷二·顺养》: “黄帝曰: 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 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淒淒,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
(6) 凄凄。《甲乙》卷二第一: “ (胃足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 《甲乙》卷五第一: “春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凄凄时寒。”《甲乙》卷七第一中: “振寒凄凄,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闷,取手太阴。” 《甲乙》卷九第三: “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少阴郄 (xì) 主之。”
(7)悽悽。《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下·杂病第七》:“阳厥悽悽恶寒,小便不利,喜哕。”《外台秘要》卷三十九: “膈俞主悽悽振寒。”
(8) 色色。《素问·脉解篇》: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
(9) 策策。《诸病源候论·解散病诸候·寒食散发候》: “(服寒食散后) 欲候知其得力,人进食多,是一候; 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 头面身瘙痒是三候; 策策恶风,是四候。”
(10)。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虚损第一》: “治产后虚羸, 盗汗,恶寒, 吴茱萸汤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第四: “偏弦为饮, 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 其人恶寒。”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一·中风伤寒》: “葛根汤治伤寒中风,项背强急, 苦汗不出者。”《普济方·卷九十七·风偏枯》: “饮食恶冷,恶寒。”
2.洒洒、淅淅、洗洗、泝泝等又可变形为垫音联绵词
(1)洒然。《素问·风论》: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陶节庵《伤寒六书·卷二·温毒中暍》:“脉迟,洒然毛耸,口齿燥,人参白虎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洒然作洒洒然。
(2) 淅然。《素问·刺热篇》: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 恶风寒, 舌上黄, 身热。”《金匮要略·百合病狐𧌒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3) 泝然。《素问·皮部论》: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甲乙》卷三第一下“泝然”作淅然。
(4) 洗然。唐李华《言医》: “精怖魂怕,毛骨洗然。”
《国语·晋语一》: “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韦昭注: “铣犹灑,灑,寒也。” 清黄丕烈《札记》: “段(玉裁) 云: 当依别本作 ‘铣犹洒也,洒洒,寒貌。’ 洒音铣(xiǎn), 盖字之假借。 《素问》、 《本草》 皆作洗, 洗训寒, 不当读先礼反。”《神农本草经》孙星衍校: “大观本,洗音癣。”据此,则训“怯缩恶寒”的洒洒 (洗洗) 当读 (xiǎn险)。灑,今当作洒的异体字处理。
古洒、洗、淅同字。《庄子·山木》: “洒心去欲。” 《释文》:“洒,先典反,本亦作洗,音同。” 《广雅·释诂二》: “淅,洒也。”
古音洒、洗皆属心母文部, 泝、 索皆属心母铎部, 啬、 、色皆属山母职部,悽、淒 (凄) 皆属清母脂部,策 (初·锡)、灑 (山·支)、淅 (心·锡)。初山旁纽,清心旁纽,初清准双声,山心准双声。职锡铎旁转,支脂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