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淅读洒洒 (xiǎn xiǎn)
【灑淅】怯缩恶寒貌。
例1 病有灑淅恶寒而后发热者何?答曰: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阳脉不足,阴往从之。曰: 何谓阳不足?答曰: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灑淅恶寒也。曰: 何谓阴不足。答曰: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张仲景 《伤寒论·平脉法》)
译文 有的病人先怯缩恶寒而后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道: 阴气不足则阳气胜阴,阳气不足则阴胜制阳。请问什么叫阳气不足?答道: 切诊寸部脉微,可以说是阳气不足,这是由于阴气过亢克制阳气,阳气被遏则怯缩恶寒。请问什么叫阴气不足?答道,切诊尺部脉弱可知是阴气不足,这是由于阳气过亢克制阴气,阴气被遏则发热。
例2 (脾胃虚) 兼见肺病,灑淅恶寒,惨惨不乐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李杲 《脾胃论》)
译文 脾肺虚兼见肺病,怯缩恶寒,情绪悲惨而低落,这是脾阳不舒的原故。
例3 一妇人产后便血,口干饮汤,胸胁膨满,小腹闷坠,内热脯热,饮食不甘,体倦面黄,日晡则赤,灑淅恶寒,此脾肺虚。(江瓘 《名医类案·卷八·下血》)
译文 有一妇女产后大便出血,口干饮汤水多,胸胁胀闷,小腹胀闷有下坠减,腹内热,傍晚时发热,饮食无味,身体倦怠,面色黄,傍晚时则面红,怯缩恶寒,这是脾肺气虚。
按 洒淅是双声 (心母) 联绵字。由洒洒形变而来,语源同,故应读同洒洒 (xiǎn xiǎn)。古淅、洒同字。《广雅·释诂二》: “淅,洒也。”古洗、洒亦同字。《文选·潘岳夏候常侍诔》:“子乃洗然,变色易容。”李善注引 《史记》洗然作洒然。依 《说文·水部》,灑是洒的古文 ,今把灑当作洒的异体字处理。
1.洒淅又可声转为下列各词
(1) 凄索。《甲乙》卷一第一下: “虚邪之中人也,凄索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 《灵枢 ·刺节真邪》作洒淅。《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四 ·治妇人诸疾救治法》: “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乳根主之。”
(2)悽索。《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下·妇人病第八》: “乳根主膺肿乳痈,悽索寒热,痛不可按。”
(3) 𤺢索。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七·恶核肿》: “夫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核,皮肉瘆 (shèn渗) 痛壮热, 𤺢索恶寒是也。”
古音“灑”属山母支部,洒、洗皆属心母文部,凄、悽皆属清母脂部, 𤺢属山母侵部, 淅属心母锡部, 索属心母铎部。 心清旁纽,山心准双声。锡铎旁转,脂锡通转,支脂通转。
2.洒淅还可讹变为下列各词
(1) 敕涩、 𠡠色、 敕啬
例1 《诸病源候论·伤寒发汗不解候》: “阳受病者,其人身体疼痛,发热而恶寒敕啬、拘急。”
例2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六: “神丹丸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痛者方。”
例3 《外台秘要·卷一·杂疗伤寒汤散丸方》: “六味青散疗伤寒, 𠡠色恶寒者方。”
“𠡠” 同敕。 “敕”为 “欶”字之误。 “敕”古音属透母职部,与洒 (洗) (心 ·文) 声音相去很远。“欶”是 “嗽” 的古字。《周礼·天官·医师》: “冬时有漱、上气疾。” 《释文》漱作嗽,并注云: “嗽,西豆反,本亦作欶。”依 《释文》,《周礼·天官·医师》作 “漱”字误。欶,古音山母屋部,洒、洗古音心母文部,锡属心母锡部,色、啬皆属山母职部,涩属山母缉部,山心准双声,屋职锡旁转,缉职通转。
(2) 洫泝。《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神不定则邪客於形,洫泝起于毫毛,未入於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素问·调经论》洫泝作洒淅。《甲乙》卷六第三作 “凄厥”。《太素·卷二十七·邪传》: “在经之时,洫泝善惊。”《灵枢·百病始生》、《甲乙》卷八第二 “洫泝”作洒淅。《太素·卷十五·色脉尺诊》: “虚邪之中身也,洫泝动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甲乙》卷四第二上 “洫泝”作洒淅。《太素·卷十九·知官能》: “邪气之中人也,洫泝动形。” 《灵枢·官能》 “洫泝”作洒淅。
“洫”与 “洒” 因形近而误。《太素·卷十一·气穴》: “以洫奇邪。”《甲乙》卷三第一 “洫”作洒。古音淅属心母锡部,泝属心母铎部,锡铎旁转,心母双声。洒 (心·文) 与洫 (晓·质)声母相去甚远。
(3) 凄厥 悽厥
1) 凄厥。《甲乙》卷六第三: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凄厥起於毫毛,未入於经络,故命曰神之微。”《素问·调经论》 “凄厥”作洒淅。《甲乙》卷七第一中: “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
2) 悽厥。《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风痹第四》: “承浆、大迎主寒热悽厥鼓颔、癫、痉、口噤。”
古音凄、悽皆属清母脂部,洒、洗皆属心母文部。清、心旁纽,文、脂旁对转。厥属见母月部,与淅 (心·锡) 声韵相去很远,此为讹变。
洒淅亦可叠音为洒洒淅淅。《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七·咳嗽门总论》: “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