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bīn❶水邊。通“濱”。揚雄《河東賦》:“灑沈菑於豁瀆兮,播九河於東瀕。”東瀕,東海邊。 ❷傍水。見“濱”。 瀕 通“滨”,水涯,水边。 《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濒。”《尚书·禹贡》:“海滨广斥。”《汉书·地理志(上)》引作“海濒广舄”。《诗经·大雅·召旻》:“不云自频(濒)。”(汉 刘向《列女传》八引作“不云自滨”),注:“濒,古‘滨’字也。”《汉书·雋不疑传》:“窃伏海濒。”唐颜师古注:“濒,厓也。”《後汉书·张衡传》:“哀二妃之未从兮,翩傧(摈)处彼湘濒。” 瀕“濒”的繁体字。 上一条: 濒 下一条: 攽
瀕“濒”的繁体字。 上一条: 濒 下一条: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水部 > 涯渚 > 濱 > 瀕 瀕 bīn 瀕bin9E6C “濒”的繁体。 瀕bīnB107 “濒”的繁体。 〖瀕〗 (一)粵 ban1〔彬〕普 bīn 水邊。許慎《說文解字》:「〜,水厓。」(厓:同「涯」,水邊。)班固《漢書.循吏傳》:「海〜遐遠,不霑聖化。」(遐【粵 haa4〔霞〕普xiá】:遙遠。)
(二)粵 pan4〔貧〕普 bīn 靠近,迫近,有詞語「〜臨」。歸有光《歸氏二孝子傳》:「屢〜於死。」
瀕瀕,甲骨文作 ,金文作 (摹本) ,小篆作 。 甲骨文从步在 “水” 的一側,會意字。金文从水从步从頁(xié),頁亦聲。第三字形省 “頁”。“頁” 與 “首” 爲一字,這裏代表人。人走在水邊,表示瀕臨或水邊,後世演變爲从水,頻聲。或以爲是 “顰”字的初文。卜辭用法不明。銘文或用接近義,或讀如 “頻”,或與 “賓”音義亦通。 瀕濒, 金文; 篆bīn[涉(涉及,意符) +頁(以頭部“代表一個人”) → 瀕(《説文》:“瀕,水厓。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從頁,從涉。”瀕:人立水邊,將涉水過河。引申爲瀕臨、接近〈瀕危〉,水邊〈黄河之瀕〉。所謂瀕危物種,即行將面臨絕種危險的動物或植物物種。如白鱀豚、大熊貓等。已受到全國人民殷切的關注和我國政府重點保護。)] 王西彦 《一個小人物的憤怒》:“因爲瀕近絕糧,女人就向左右鄰家,苦苦地張羅告借。” 瀕(pín)“ ,水厓。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从頁,从涉。凡頻之属皆从頻。臣铉等曰:今俗别作水賓,非是。”(符真切) 金文作 、 ,象人瞪目面对水流,应是“颦”之初文。字形或作 、 。金文中“瀕”有数、多之义,如井侯簋:“拜 首鲁天子造厥瀕(頻)福。”[1]瀕(頻)福即多福。段玉裁注:“厓,今之涯字。附当作驸,马部曰:‘驸,近也。’瀕賓以叠韵为训。瀕,今字作濱。《召旻》传曰:‘瀕,厓也。’《采蘋》、《北山》传皆曰:‘濱,厓也。’……此以颦戚释从頁之意也。将涉者或因水深,颦眉蹙頞而止。故字从涉頁。”太炎先生云:“賓、比双声。賓附,比附也。如《尚书·禹贡》‘玭珠’亦作‘蠙珠’。頻頻之頻亦比字之借。比,相次也。濱,古无此字,正作頻。”[2]《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瀕,渔于雷泽。”张舜徽云:“许书但有瀕,而经传多作濱;此犹许书但有薲,而经传多作蘋。盖頻声、賓声本通,濱之于瀕,犹薲之于蘋,皆一字之异体,而许书偶失收耳。瀕今作頻,沿隶省也。”[3] 瀕部只有一个属字“颦”,云:“涉水颦蹙。从頻,卑声。”徐复说古頻、颦盖为一字。 瀕 ☚ 瀕部 川部 ☛ 瀕 *瀕bjien[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水涯人所賓附也。顰戚不前而止。从頁从涉。凡瀕之屬皆从瀕。(十一篇下) 涉與頁組合,大人物愛惜形像,瀕臨溪流,無橋可渡而需涉水,不欲衣濕而有損形象,因而皺眉顧忌之狀? ☚ 彝 齞 ☛ 00001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