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濒湖脉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著作。明李时珍 (见“本草纲目”) 著,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徐氏家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三十一 年(1603)刻本;清顺治刻巾箱本;《四库全书》本; 光绪十一年(1885) 味古斋重刻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
 李时珍鉴于世传的五代高阳生所撰《脉诀》中错误和缺漏颇多,贻误读者,虽有元戴启宗《脉诀刊误》加以辨正,但仅“斥膺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乃决意为初学者编写 一部切于实用、内容完备,并能进 一步辨正《脉诀》错误的作品。遂撷取其父李言闻所撰《四诊发明》之精华,参以诸家学说编成《脉学》,时珍号濒湖,因以 《濒湖脉学》 为名。
 本书共1卷,1万余字。书分两部分。前 一部分分别论述27种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每种脉象首先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其体象,并作“状体诗”使之便于记诵,然后对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以“相类诗”阐述此脉象与相类脉的区别;“主病诗”阐明此种脉象的主病,亦便记忆。如浮脉:脉象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其“状体诗”曰:“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云: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尺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形象地对芤、洪、滤、濡、散等相类脉进行了比较描述。“主病诗”谓“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上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毫厘之别,精核无遗,后 一部分为“四言举要”,系李言闻据宋崔嘉彦撰《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论述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常见病证的主脉、妇儿脉法、奇经八脉诊法和诸种 “真脏脉”。
 本书论脉颇精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所能见到的脉象;对各种脉象体状的描述十分妥贴,有关脉象的论断意义切合临床实用。虽限于当时条件书中有个别缺乏科学性的论述,但就总体而言,仍以简明扼要、易学易用,成为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流传极广,取代《脉诀》而风行天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别指出自本书刊行之后,“《脉诀》遂废。”此书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内附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和 《脉诀考证》,有助于读者对脉学的全面理解。北京中医学院1961年编写《濒湖脉学白话解》,按概论、各论性质,将《濒湖脉学》原本的前后两部分内容予以颠倒,并就不同内容,分成段落,另加标题。此外,删节了原书中部分不切实际的论述,并加注说明,作为初学者的阶梯。

濒湖脉学

诊法著作。明李时珍 (1518—1593) 撰。一卷。时珍有 《本草纲目》 已著录。李氏对脉学颇有研究,根据各家论脉精华,于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 撰成此书。本书以歌诀形式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等二十七种脉象,以简明文字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脉象,名之为 “体状诗”; 后立 “主病诗”,阐明各种脉象的主病。附宋代崔嘉言编著、李言闻删补 《四言举要》。于各种脉象、体状描述简要妥贴,对学习和研究脉学具有重要价值,流传甚广。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刻本,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合肥张氏味古斋重刻本,一九四○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铅印本。夏翔《李时珍对脉学的贡献》(《中医杂志》1983.9.6),赵宏恩《李时珍对脉学的贡献》(《中医杂志》1983.9)可供参考。

濒湖脉学

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李时珍鉴于高阳生《脉诀》可商之处颇多,遂撷取诸家脉学精华,撰成此书。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作者以明晰的语句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的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读者习诵; 后一部分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加以删补而成,比较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多种问题。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以脉参合八卦等,则不免牵强。但以全书而言,论脉简要,易学易用,故流传甚广。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并附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证》,有助于对脉学的全面理解。

濒湖脉学

书名。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1卷。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用明晰的词句和确切的比喻加以描述,尤重视各脉的鉴别和主病,对后世脉学影响很大。为了便于习诵,以七言诗的形式对脉象的主病和鉴别加以概括。并附有历代关于脉诀的一些学说。今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刊行,并附有李氏所撰《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正》。

濒湖脉学

137 濒湖脉学

脉学著作。明代李时珍著。1卷。书成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作者根据各家有关论脉的著作,及其父李言闻所著《四诊发明》,撷取诸家脉学之精华,撰成此书。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将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种脉象所主的病症,编成诗歌,便于读者习诵;并提出了诊脉是中医“四诊之一”,必须四者结合,方能正确辨证。后一部分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所撰《脉诀》加以删补而成的,《四诊举要》比较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多种问题。该书有些论述虽欠科学,如以脉参合八卦等,但总的来说,全书论脉简要、生动、易学易用,故流传甚广。

☚ 本草纲目   外科正宗 ☛

濒湖脉学

一卷。明李时珍 (详见《本草纲目》)撰。李时珍对脉学颇有研究,根据各家论脉之精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此书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书中前半部分以歌诀形式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等二十七种脉象,名之为“体状诗”,以简明文字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脉象;论同类异脉的鉴别,名之为“相类诗”;后立“主病诗”,阐明各种脉象的主病。后半部附有宋代崔嘉言编著、李言闻删补的《四言举要》,以四言体形式论脉。书中对各种脉象、体状的描述十分简要妥贴,对学习和研究脉学具有重要作用,故流传十分广泛。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氏味古斋重刻本,1940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1955年锦章书局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濒湖脉学bīnhúmàixué

脉学书。1 卷。明· 李时珍撰于1564 年。作者摘取诸家脉学精华, 以明晰的语句和生动的比喻分析27 脉, 对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的主病,均编成歌诀, 便于读者习诵。后附《四言举要》, 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据崔嘉彦《脉诀》删补而成。全书论脉简要, 易学易用, 故历代广为刊行。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并附李氏所撰《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正》。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系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嘉靖43年)。作者鉴于世传的《脉诀》(五代·高阳生撰)中错误或缺漏颇多,贻误读者,虽有元·戴启宗《脉诀刊误》一书加以辨正,但李氏考虑到应为初学者编写一部切于实用、内容比较完备,并能进一步辨正《脉诀》错误的作品。而其父李言闻生前曾撰著《四诊发明》8卷(未刊行),遂撷取这部书稿有关脉学的精华,参以诸家学说编成此书。李时珍号濒湖,故以《濒湖脉学》为书名。书分两部分,分别论述二十七脉(浮、沉、迟、数、滑、瀒、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作者以明晰的语句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学习记诵;后一部分为脉诀,系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比较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多种问题。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书中有个别缺乏科学性的论述,如以脉参合八卦等,但以全书而言,论脉简要,易学易用,故流传甚广。《四库全书提要》特别提到自《濒湖脉学》刊行后,“《脉诀》遂废”,亦即取代了《脉诀》风行天下的局面。此书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内附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正》,有助于读者对脉学的全面理解。
又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于1961年编写了《濒湖脉学白话解》,后于1973年加以修订,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按概论、各论性质,将《濒湖脉学》原本的前后两部分内容予以颠倒,并就其不同的内容,分成段落,另加小标题;此外,删节了原书中一些封建糟粕,并加注说明,这种整理性的脉学著作,可供学习和研究脉学作参考。

☚ 诊家枢要   图注难经脉诀 ☛
000135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