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3年4月7日成立。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与缅甸毗邻,面积8807平方公里,人口452700人。居民有拉祜、佤、哈尼、彝、傣、回、布朗、德昂、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勐朗镇。境内气候竖跨热带、亚热带、温带,是明显的立体气候,雨量多,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产有稻谷、玉米、小麦、豆类等。矿产有铅、锌、金、银、锰等。现有电力、机械、采煤、冶金、制糖、制革、造纸、建筑等企业。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工业企业。文教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有多所中学和小学。县里还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妇女保健站等,形成了医疗卫生网。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3年4月7日以澜沧县部分地区建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955年澜沧县并入, 1959年改自治县。在云南省西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朗镇。唐南诏时属银生(开南)节度地,元隶木连路,明清属孟连长官司(清初升宣抚司)地,清末隶镇边直隶厅, 1914年改属澜沧县。居民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族。县内群山重迭,澜沧江流经东境,水力资源甚富。经济以农业为主,有稻、玉米、甘蔗、棉花、花生、茶叶、紫胶及热带作物。解放前经济文化落后,疟疾猖獗,没有工业。解放后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疟疾基本根除,并建有采铅工业及一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工矿企业。勐双公路贯串境内。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1953年4月7日以澜沧县部分地区建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5年澜沧县并入,1959年改为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朗镇。辖23个乡镇、157个村公所。总面积8807km2。居民有拉祜、佤、哈尼、彝、傣等28个民族。总人口46.46万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89万人,占总人口的77.25%。境内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全年无霜期350~360d,年均降雨量1629mm,年平均气温18.9℃。有大小河流130多条。澜沧江流经县内6个乡,过境流程142km。农产品有水稻、玉米、棉花、甘蔗、花生、茶叶、紫胶等7种。矿产主要有铅、锌、铁、锑、金、银、铜等10多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5.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19元;工农业总产值7.59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634元;粮食总产量152441t,人均粮食产量328kg;农民人均纯收入544元;地方财政收入3267万元。公路通车里程2718.2km。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6032门。各级各类学校939所,在校生763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0734人,占79.5%。广播覆盖率51%,电视人口覆盖率88.3%。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病床位521张。少数民族干部3458人,占干部总数的54.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