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
滴丸是指用滴制法制备的丸剂。是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在熔融的基质内,滴到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液滴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呈球形,并逐渐冷却凝固成丸。
滴丸的基质分油脂性与水溶性二类: 油脂基质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氢化油等;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甘油明胶等。制备滴丸的设备和操作简便,无粉尘飞扬,赋形剂少。但剂量的准确性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不及片剂等。对于一些溶解度极小的药物如灰黄霉素、与聚乙二醇-6000等载体,混合熔融制成滴丸,成为一种固体分散体,内服后随着载体在胃肠液中溶解而析出比一般微粉更细的粒子。由于表面积大溶解速度增快,因而加快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及提高生物利用度,例如倍效灰黄霉素滴丸。腔道用滴丸可以利用腔道内液体少使载体逐步溶解,缓缓释出药物,比溶液剂的有效时间长,例如氯霉素耳丸。
滴丸的制法:一般是将药物与载体共同熔融,在制丸机中保持熔融状态,并以一定的液压自一定口径的滴口滴出,使滴丸大小相同,剂量准确。冷却剂必须对基质 (载体) 和主药均不溶解,而且比重适宜,使丸剂在冷却过程中下沉或上浮的速度在需要的范围内。油脂基质的滴丸一般用水或稀乙醇做冷却剂。水溶性基质用液状石蜡或植物油作冷却剂。常见的滴丸尚有苏冰滴丸 (含苏合香脂和冰片)、咳必清滴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