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滩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滩簧 滩簧亦作“滩黄”、“滩王”。曲艺的 一个类别。起源于江苏、浙江一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霓裳续谱》已收有“南词弹黄调”。编纂于嘉庆九年(1804)的《白雪遗音》,收有南词滩簧《占花魁》唱段。两书所载,说明当时滩簧已作为“南词”而同时流行于我国北方。演出少则三人,多可达十一人,均取奇数。坐唱形式,演员自操鼓、板、二胡、三弦、筝、笙等乐器,按乐器的多寡而有“三品”、“五品”、“七品”等之分。演唱时,分生、旦、净、丑脚色,与戏曲清唱相似。又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前滩移植昆曲的折子戏,如《西厢记》的《游殿》、《拷红》,《白蛇传》的《断桥》、《合钵》等,唱腔沿用昆曲曲牌而加以变化。后滩取材于花鼓戏,如《马浪荡》、《卖青炭》等,唱腔取自民间小调,有〔杨柳青〕、〔四季相思〕等。滩簧在江浙一带流传,逐渐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风格相似而又各具地方特色的曲种。清末民初,一部分滩簧在上海等地盛行,并向戏曲发展,成为沪剧(上海滩簧)、锡剧(常锡滩簧)、甬剧(宁波滩簧)、姚剧(余姚滩簧)、湖剧(湖州滩簧)等,形成戏曲的滩簧声腔系统。少数历史较长的滩簧,曾长期保留坐唱形式。如苏州滩簧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始形成苏剧,杭州滩簧则始终保持坐唱形式。 ☚ 鼓词 八角鼓 ☛ 滩簧 滩簧民间说唱的一类。又叫“滩黄”。流传在江浙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表演人数一二人至五六人不等,有说有唱,有简单伴奏。曲目和音乐多采用“宣卷”和当地民歌。辛亥革命前后大部分发展为戏曲。如苏剧、沪剧、甬剧,都由滩簧发展而来。 ☚ 滚木号子 数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