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本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偶见。临床特征为重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婴幼儿常以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为先驱,在数天或2周内出现典型症状,似与病毒、细菌及立克次体感染有关;在急进型高血压,肾移植后。癌症及服用避孕药后亦有发生。病情轻重不一,患者呈现贫血、黄疸、紫癜、少尿或无尿,剧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或昏迷,有时有胃肠道出血及高血压,血尿素氮增高,并出现尿毒症。血像呈典型溶血表现,有红细胞碎片,锯齿状细胞及网织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高而血小板计数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而亲血色球蛋白浓度降低。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因此认为系一种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尿常规发现红、白细胞,管型及蛋白尿,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明显增多。肾活检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并可有微血栓形成,堵塞毛细血管腔,发生局限性坏死,剧者肾皮质广泛坏死。治疗以对症为主,小量输全血或红细胞;有尿毒症者早期透析疗法可降低死亡率。对于使用抗凝治疗如肝素,潘生丁的疗效意见不一致,但有报道经抗凝治疗后症状好转者,停药后又可增剧。病程不定,一般历2~5周好转,死亡率约为5~20%,部分患者可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