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溲种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溲种法ancient seed coating technique

汉代《氾胜之书》中介绍的种子处理方法。种子经过“溲种”后,能耐旱抗虫,并提高产量。据《氾胜之书》记载,溲种法有“后稷”法和“神农”法两种配方。
后稷法 用斫碎的马骨1石,加水3石共煮,煮沸3次后,漉出骨渣,把附子5枚放在骨汁内浸渍。三四天后,取出附子,用分量相等的蚕粪和羊粪加进骨汁内,进行搅拌,使之成为稠粥状。播种前20天,就把种子放入搅拌,使稠汁附在种子上,成为麦饭状。溲种要在天晴时进行,才干得快。溲后将种子取出薄薄摊开,多次翻动,使它更容易干。第二天再溲种,阴雨天不要溲,因不易干。前后共溲六七次才停止,溲后随即晒干,妥善贮藏,勿使它受潮。播种前,将剩下的稠汁再溲一次才播种。同时还指出“无马骨,亦可用雪汁”,认为这样处理种子后,可“使稼耐旱”和“禾不蝗虫”,故能“收常倍”。
神农法 用斫碎的马、牛、羊、猪、麋、鹿等骨共1斗,加上雪水3斗,煮沸3次后漉去骨渣,用此清汁浸渍附子,每一斗汁浸附子5枚。5天后,取出附子,把等量的麋、鹿、羊粪捣烂后放在清汁里搅拌均匀,至晴天温暖时进行溲种,溲后随即晒干,和后稷法一样。如无这些动物的骨,可以用煮蚕茧缫丝的水来调粪溲种。并指出“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缫蛹汁皆肥,使稼耐旱”,故能“终岁不失于获”。
后稷法和神农法虽然某些细节有差异,但其主要原料如动物骨、粪、雪水及缫丝汁、附子等基本相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大体一样,效果都是抗旱、抗虫和增产。
后来的很多古农书中常常转引《氾胜之书》的原文,却没有实践经验的修正或补充,说明此法在生产中并未普遍使用。
1956~1958年期间,中国一些科研单位对溲种法作过试验验证,都认为有一定效果。有些专家还肯定此法有早苗、全苗、壮苗、保墒和增产等五方面的效应。但因配方麻烦,难以实际应用。溲种法的重要意义在于给种子包上肥料、药物的外衣。这一科学的设计,可以看作是现代的包衣种子的先河。

溲种法

溲种法

又托名伊尹法或后稷法。西汉时期由氾胜之总结前人特别是关中农民经验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种肥施用方法。溲种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马、牛、羊、猪、麋、鹿等兽骨骨汁和缲蛹汁,还有蚕粪、兽类及附子等动植物有机质。其中附子为有毒药品,使用时加入4~5枚,渍4~5日,滤去滓,再同其他的汁液掺合成糊状待用。其具体机理是给种子表皮粘着一层层的有机物,以使种子萌芽时就得到比较合适的生长环境。在播种前20天,天气晴和时溲6~7次,晒干储藏。播种时用余汁再溲1次,即可下种。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具有催芽作用和提早出苗、生长良好、分蘖多、株高、穗长、穗重等作用,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氾胜之亦认为,经溲种法处理的种子,不仅能使作物耐旱防虫,而且可以提高产量,配合区田法栽培, 每亩可获百石以上的高产。这一技术措施,已具备春化处理的含义, 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 区田法   土壤 ☛
溲种法

溲种法

种子处理方法名。《汜胜之书》有记载。其法有二: ( 1 )后稷法。把马骨挫碎,一石碎骨用三石水煮,煮沸三次,漉去骨渣,把五个附子浸渍在骨汁里,三、四天后又漉去附子,掺入份量相等的蚕粪和羊粪,搅成稠汁。下种前二十天,在晴天将稠汁拌附种子上(溲种),薄薄地摊开晒干。第二天再溲。阴雨天不溲。共溲六、七遍。晒干贮藏在干燥地方,播种时再把剩下的稠汁拌上。( 2 )神农法。据称效果较后稷法更佳,方法大同小异。只是除马骨外再加牛、羊、猪、麋、鹿骨,粪改用麋粪,鹿粪及羊粪,骨汁一斗,浸附子五个。溲种法使种子外面裹上一层粪壳,等于施用种肥,增强种子耐旱防虫能力,提高产量。

☚ 区田法   缦田 ☛
000005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