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溃疡性结肠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溃疡性结肠炎

一种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三大主症。5%~15%有家族病史。腹泻轻者每日2~3次,重者可每1~2 h一次。临床分轻度(腹泻3次/d以下),重度(腹泻6次/d以上,体温大于37.5℃,脉搏大于90次/min)和中度3类。治疗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200~300 mg或地塞米松10 mg每日静脉滴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系较常见的结肠疾病之一。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与各种慢性感染、精神因素、变态反应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病变主要在结肠,并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重,呈慢性炎变与不同程度的溃疡。临床表现:中青年多见,慢性腹痛,尤以便前为重,腹泻,粘液便、血便等;全身可有疲乏、酸软、食欲低下、情绪不稳等;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呈慢性炎变,粘膜上布满粘液,粘膜下有溃疡。治疗:应综合治疗,调节饮食、适当锻炼、注意休息,可洗肠后局部注入黄连素等药物,亦可适当服用激素类;捏脊、针灸等。

溃疡性结肠炎

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结肠镜检查或/和钡剂灌肠,有助于诊断。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为首选治疗药,暴发型或重症者适用糖皮质激素,有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需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亦称特发性直肠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原因不明。除可能与感染、精神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外,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左下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诊断应排除特异性结肠炎。通过钡灌肠与结肠镜检查可以证实。以内科治疗为主,如并发大量便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肠周围脓肿或癌变时,应予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粘膜的弥漫性、炎性、溃疡性疾病。病变大多数自直肠和乙状结肠开始,逐渐向近侧结肠扩展,以致累及整个结肠。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各国。任何年龄都可罹患,以20~40岁居多,男女发病率相接近。
病因 病因尚不明了,1959年发现人体内有结肠粘膜自家抗体,因而有“自家免疫学说”,但进一步研究此抗体仅在15~20%的病人体内发现,且抗体的存在与病情无相应关系。杆菌痢疾与本病的关系未获得流行病学和细菌学的证明。阿米巴痢疾,对食物(特别是牛奶含量高)的敏感性、精神创伤及粘膜溶菌酶分泌的增加,可能和本病有关。病变限于乙状结肠者称远端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较轻;继续向上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称为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约15%的病例病变侵及末端回肠而称为溃疡性回肠结肠炎。少数病例,病变开始局限于结肠的某一段,直肠、乙状结肠可不受累,称为节段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早期为粘膜水肿、充血,粘膜脆性增加,轻触即易出血。以后疾病发展,粘膜下形成多数微小脓肿,溃破后形成无数粟粒样溃疡,溃疡可融合成片状,可在表层,亦可向深层穿透。病变严重者,可见散在的大面积粘膜剥脱。在发生溃疡的同时可有增生性息肉形成,被认为是本病的病理特征。病情继续发展,粘膜下层与肌层发生充血、水肿和肥厚。晚期有多量结缔组织增生,结肠壁增厚,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肠腔狭窄。镜下所见为结肠粘膜早期有血管增加和多种形态的炎性改变,可形成“腺窝脓肿”,粘膜被破坏后为肉芽组织取代,最后愈合。反复广泛发作后,组织学的变化成为不可逆性。
临床表现 取决于结肠受累范围、炎症严重程度及病期长短。基本症状是腹泻,血性稀便,带有粘液,病情重时每日排便可达10~30次,伴有直肠炎者可有里急后重。下腹部可有痉挛性疼痛,排便后减轻,严重腹泻则不常见。腹部检查结肠部位有触痛。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有重度腹泻、便血、发热、心动过速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最严重时,结肠中毒性扩张伴腹胀、高热,如不及时治疗往往死于结肠穿孔。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发作和缓解可交替出现,发作可持续数日到数月。在疾病的慢性期,可无明显中毒症状,但由于肠壁纤维化,呈一僵硬管道,影响吸收和排便功能,病人可呈现高度消耗。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症状多轻微。儿童期发病,常有发育障碍。
诊断 结肠内窥镜直接观察粘膜病变,对诊断很有帮助,并可早期发现癌变。钡灌肠,在急性病例可无异常发现,一般主张急性发作时不作此项检查。亚急性或慢性期X线检查可见肠管僵直、结肠袋消失、多发性息肉形成、肠腔狭窄及结肠短缩。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应与克隆病相鉴别。后者多有小肠受累,病变为节段性,更易形成内瘘及伴有肛周病变,但其中约有15%病例难以鉴别。此外,尚须与慢性痢疾、肠结核、缺血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等相鉴别。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上应采用内科治疗,包括休息,进易消化、富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饮食,对牛奶过敏者避免奶类食品。对暴发性病例应禁食,给予静脉营养及输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腹泻重时可给予阿片酊、可待因等止泻药。病情严重者需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自1950年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本病后,症状改善明显,死亡率降低。常用皮质类固醇,使用方法为强的松每日20~60mg口服,连续3~6周,有效后逐渐减量;ACTH20U溶于5%葡萄糖1500ml中,每日持续静脉点滴,10~14天后逐渐减量;氢化可的松100~200mg溶于200ml生理盐水,直肠灌注每日1~2次。激素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其副作用。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及其他磺胺类药物,作用不如皮质类固醇,但副作用轻,可用于轻、中度病例,每日口服3~4g,或6~8g。免疫抑制药物如硫唑嘌呤等治疗价值还不肯定。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在急性发作期为经内科治疗7~10天情况无改善者;有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穿孔,大出血等;在慢性期为经内科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健康状况不断下降者; 结肠纤维性狭窄时;并发结肠癌者;肛周并发症者; 结肠外的全身并发症恶化如有关节损害、肝功能障碍等及儿童病例。国外大组病例报道的手术率近年来均在15%左右。远侧溃疡性结肠炎需手术治疗者仅占4%,较全结肠显著为低。择期性手术死亡率为2~5%,急症手术死亡率为7~25%。因此目前趋势是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慢性病例及早进行手术,以免因出现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结肠穿孔、大出血或中毒性结肠扩张而作急症手术。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范围、病人全身情况做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或次全结肠切除,可一期或分期进行。一般不主张在作次全结肠切除同时作回肠直肠吻合术,因为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直肠大多受累,即使肉眼观察“正常”,在回肠直肠吻合后,除可能发生吻合口瘘外,病变在直肠内复发的可能性亦很大。急症情况下,有时只能作回肠或结肠造口术,待病人情况改善后再作二期结肠切除手术。
中毒性扩张亦称中毒性巨结肠,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并发症,可发生在疾病的最初阶段亦可能是慢性过程的急性发作。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呈毒血症表现、体温升高、精神失常及腹胀、腹痛、心动过速。应用激素治疗者上述症状可被掩盖。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胀气扩张。高度扩张可导致结肠穿孔。治疗应大量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和白蛋白,胃肠减压,应用止痛镇静剂及抗生素。经上述处理2~5天后,如症状不见好转,尤其疑有穿孔时,应立即手术,作结肠次全切除和末端回肠造口。亦有作一期全结肠直肠切除及回肠造口术者。手术死亡率高达17~30%。有人提出急症手术时应先作回肠造口或结肠造口以减压,二期再作结肠切除或结肠直肠切除,以降低死亡率。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癌并发率为3~6%。全结肠受癌累及者较病变局限于左半结肠者显著增多,儿童期发病者癌发生率高,患病时期在10年以上者,并发癌的机会亦有显著增加。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直肠、结肠癌者一般预后较差。一组大量病例统计,手术后仅3例存活超过5年,因此,对病史超过10年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应定期作钡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可疑病变区多处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及时作根治手术。

☚ 克隆病   伪膜性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主要病变为直肠及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和溃疡。主要症状有腹泻、便血、腹痛。病因尚未清楚,免疫异常和细菌感染可能与病因有关;有家族性,故发病也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本病多见于10~18岁,偶有婴儿发病的报告。国内较少见。起病多缓慢,个别急性发病。常见症状为腹泻,粪便呈水样,混有少量粘液和血。常有间歇性腹痛及里急后重。病情较重者有发热、厌食、呕吐及体重减轻。体检多无特殊体征,多为肠道功能障碍表现,如消瘦、苍白、水肿。病程多为慢性,间有加剧阶段。患儿常表现依赖、被动、抑郁性格及强迫性冲动和时常支配父母的行为。暴发性病例多于失去父母疼爱时起病,症状也多于家庭气氛紧张时加剧。用乙状结肠窥镜检查 (可先用镇静剂),可见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易碎,表面呈颗粒状及溃疡,或见假性息肉等病变。用纤维内窥肠镜检查,可了解整段结肠病变的广泛程度。钡剂灌肠可见肠粘膜变形、结肠袋消失或见有息肉、结肠缩短及管腔狭窄,或肠壁强直。
诊断时应排除慢性局限性肠炎、血吸虫病及慢性阿米巴痢疾。急性期治疗用低渣饮食,并补充维生素。可用不被肠道吸收的磺胺制剂。严重病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注意患儿心理因素,调动家属、患儿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此病能治愈的信心。手术治疗(结肠切除)适用于严重暴发病例及长期发作和长期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 慢性局限性肠炎   肠套叠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便血、粘血便为主要症状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为免疫缺陷病。我国患本病者病情大都属轻型,临床表现易与菌痢、肠阿米巴病、结肠癌、过敏性结肠和Crohn病等相混淆而误诊。
本病早期几乎有90%病例都侵犯直肠,随后复发时向近端发展,此时直肠的变化较轻,乙状结肠、降结肠的变化大多较重。病变局限于直肠者,称直肠炎。随着病变的逐步向上发展,可以涉及整个结肠。偶尔结肠的病变可蔓延到末端回肠,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感染的结肠内容物从回盲瓣倒流入回肠引起的炎症反应,称倒流性回肠炎。此外,也有个别不侵犯直肠的病例。对于病变局限于右半结肠者,则常被认为是Crohn病。
病理早期改变主要为结肠的粘膜炎和粘膜糜烂,粘膜和粘膜下水肿,以后形成溃疡。其后,粘膜下肌层产生纤维性变,进而发生增殖性变化;由于纤维变性和结肠肌层收缩,结肠腔变窄和长轴缩短。
本病女性患者较男性为多,常见于青壮年(20~50岁),但儿童与老年人中也可发病,其病情一般较严重。通常起病缓慢,有下腹部的疼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大便、混有粘液与血液。剧烈时,大便呈腐烂的鱼肉状,奇臭;常伴食欲不振、发热、全身倦怠、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病程有的可长达十余年,在发作期过后,可出现毫无症状的多年缓解期。亦有一次发作后不再复发者。
X线表现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
急性期: 如疑有中毒性扩张,可先摄腹部平片,明确横结肠扩张的情况,有时可见横结肠高度扩张,宽达8~9cm,在气体对比下,肠壁有时可呈现粗大的颗粒状隆起,提示粘膜下层有高度水肿和炎症浸润。对此种病例不宜作钡剂灌肠检查。如有必要作钡剂灌肠检查,应特别谨慎,事先不应服泻药和作清洁灌肠,灌肠时应在透视下低压缓慢进行,避免引起出血或穿孔。由于炎症的程度不同,可有以下不同的表现:
❶仅有充血与水肿时,一般钡剂灌肠法无阳性发现,经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则显示结肠边缘模糊不清。
❷当粘膜发生糜烂尚未形成溃疡时,在充盈相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呈现若干锯齿状改变。该段结肠袋变浅,有时消失。由于病变大多由直肠向近段发展,直肠往往痉挛收缩,壶腹部更为明显。侧位片可见直肠与骶椎前区的软组织影增宽,于第3、4骶椎与直肠后壁间之距离大多超过1.0cm。
❸当多数浅小溃疡形成时,结肠边缘显示若干不规则的刺状突出(X片-98,99)。较大的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出现一连串大小相仿,似领扣状之溃疡(X片-100)。若在小范围内发生多数溃疡时,溃疡底部的钡剂连接成线影,与粘膜表面之钡剂相平行而出现双重轮廓。双重对比造影显示肠壁内缘粗糙不平,似一层细皱纹纸。其细小突出影即为溃疡龛影。较大的溃疡可呈现为排列的小憩室影,突出于肠腔之外。
于正面观察,则表现为密度较高的圆斑点影,外围有一圈透明的水肿区,有人称之为水手帽影。
亚急性期与慢性期: 常可见到结肠粘膜息肉样增生的改变,同时可伴有溃疡和肠壁的纤维化。充盈相显示肠管边缘高低不平的息肉样改变,大小一般为3mm左右 (X片-101) 。双重对比相呈现肠壁酷似铺了一层卵石。慢性期病例中,肠腔大部轻度狭窄,袋形平坦或消失。
晚期: 由于瘢痕纤维组织形成,肠壁弹性减退,导致长轴缩短、肠腔变窄、肝曲、脾曲几成直角,变圆变钝且下移,横结肠变平,盲肠上移。结肠袋消失,整个结肠轮廓光滑似铅管,充气亦不能使之扩张,正常粘膜消失,仅呈现2~3条粗而长的条纹影。
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随病变之轻重而有差异,但大多数情况病变表现由直肠开始,而后向近侧蔓延,远侧的病变可较轻,近侧的病变可较重,很少有正常的肠段介于其间。有人统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发生率为35%。病程在八年以上的达17%,十五年以上的高达25%。本病虽常见有结肠狭窄,但临床上不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如一旦出现肠梗阻症状时,常提示病变已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的狭窄,通常是对称性的,其近和远端逐渐移行;而癌变时的狭窄是不对称的,且较不规则,其近和远端呈突然陡峭的表现。本病注意与Crohn病鉴别。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缺血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炎症,呈进行性发展,或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存在。病变很少侵犯肌层和浆膜。好发年龄为8~15岁,我国较少见。直肠发生炎症后向近侧发展,常累及整个结肠。早期粘膜有水肿、充血,出现颗粒状病灶,以后形成多数圆形浅小溃疡,易出血,相互融合即成大片溃疡。溃疡逐渐愈合结瘢,粘膜萎缩或脱落,残留粘膜上可有无数茸毛状突起,酷似多发性息肉。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肠壁肥厚和肠腔狭窄,影响肠张力,粘膜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腹泻含有血性粘液或脓血,伴腹绞痛。食欲不振、发热、疲乏、体重下降,贫血、脱水等中毒症状。少数出现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此外,常伴有发育迟缓、周围关节炎或脊椎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炎、杵状指、肝硬变、血栓性静脉炎等。本病10~20年后癌变发生率为10~40%。
需与阿米巴性结肠炎、肠结核、结肠Crohn病等鉴别。钡剂灌肠显示结肠袋形部分或完全消失,肠腔细狭、短缩形成管状。内窥镜检查活体切片对确诊有帮助。
内科治疗包括静脉高营养,逐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但牛奶和奶制品应慎用或禁用),激素,补液,输血等。若内科治疗1~2年无明显疗效应作手术治疗。多数作一期直肠全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如情况严重,可先作回肠造口术,病情好转后再作全结肠切除术。

☚ 阑尾疾病和阑尾类癌   先天性巨结肠 ☛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这种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可见于任何年龄的病人,但多见于20~30岁的人。本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搞清,可能与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发病和复发中起较重要的作用,故被看作是一种心身疾病。许多调查发现,此病发生或复发前,病人多有紧张性生活经历;促发事件以“丧失”和自尊心受到损害为特点,如亲人的死亡、分离和重要的人际关系受到威胁等。许多病人具有强迫症式的人格特质,爱整洁、清洁、有条理、严守时刻、过于理智化、固执、缺乏幽默感、胆怯、抑制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愤怒。此外,还发现这些病人待人较和气、被动,常有烦恼、沮丧和忧郁感,常用象征性的姿态掩饰自己的敌意。这些特点反映了病人有强烈的自恋倾向。但它们是本病的致病性人格特征,还是本病所造成的人格改变, 目前还不清楚。心理动力学理论将此病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驱逐或摆脱反应,或对已成为失望、拒绝和失落感根源的矛盾目标的攻击。亚历山大(Alexander,F.)认为, 一个人的依赖倾向受挫,便会刺激口头的攻击;如果口头攻击引起内疚和焦虑,就会驱使他过度地补偿;补偿不成功,使他丧失了希望,不再作出努力。努力地抑制的后果,便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对肠管的过度刺激,从而导致结肠炎。英格尔(Engel,G.L.)认为人际关系比内心冲突更与此病有关。然而,上述心理动力学观点并没有说明动力学因素导致结肠炎的生理机制。韦纳(Weiner,H.M.)认为,心理因素在本病中只起部分作用,必须考虑到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已证实,心理治疗对此病病人有一定效果, 因为许多病人有严重的心理冲突和适应问题,有自尊和依赖的强烈需要。因此,应将心理治疗作为对病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主要采用的心理疗法有精神分析、行为疗法、生物反馈和气功等。

☚ 快速催眠   蜡样屈曲 ☛
000027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