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恢复监测
对湿地恢复过程中的水要素、湿地土壤、湿地气象、湿地生物等进行的监测。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湿地恢复项目的正确实施,可以有效地减缓湿地退化进程,改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对湿地恢复过程的跟踪监测与管理是保证恢复项目全面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对于科学恢复湿地、管理湿地以及客观评价湿地恢复效果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恢复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❶湿地水要素监测。对于湿地水要素的监测,首先根据集水区边界确定监测单元,结合恢复区地形地貌生物空间分布水流方向和污染源位置等特征确定水样采集点,并依据湿地类型和恢复目标确定监测频率、监测指标、溶解氧pH等一些难以长期保存或理化性质易变的指标,可以在野外现场测定,而对于氮、磷等需要通过化学分析间接量化的监测指标可以带回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以进一步指导湿地水环境和水文过程的恢复。
❷湿地土壤监测。主要是针对长期或周期性淹水地带和永久性缺水地带的土壤研究,湿地土壤是矿物磷酸盐的主要富集区,通过研究鄱阳湖湿地表土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发现,铜锌铅等重金属元素在湿地表土中的平均含量远高于相应背景值,且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对于湿地土壤的监测,应根据恢复区土壤质量状况,按照湿地恢复效果评价方法和湿地恢复后的管理模式,明确在湿地土壤中积累较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污染物,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的采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于淹水较浅的湿地土壤采集,可以通过铁锹或抓泥斗进行,周期性淹水土壤的采集则应考虑水位季节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❸湿地气象监测。主要包括年平均气温、年积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平均日照时数等,依据湿地恢复区面积大小、敏感性及保护对象等参数合理确定监测方案,对处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地带内的湿地恢复区应设置固定气象观测场,小型湿地恢复工程可采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获取的气象观测数据,及时按照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整理,以满足湿地恢复效果评价以及湿地恢复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❹湿地生物监测。根据湿地生物生长与分布的特点和实地勘查所掌握的信息,确定各代表性水域采样垂线或采样点布设的密度与数量,在布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与水质监测的采样垂线保持一致,如在激流与缓流水域城市河段、水源保护区河流潮间带,或在库塘湿地的水进出口、岸边水域、开阔水域、河湾水域等代表性水域,合理布设采样垂线或采样点。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水体微生物、水生生物的现存量,湿地水体生产力,湿地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残留量及湿地污水的毒性等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