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山小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山小记》
明·萧士纬1 雨中上韬光2,雾树相引,风烟披薄3,飞流木末,江悬海挂4。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5,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6,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7,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8。白太傅碑可读9,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10,临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11。 1 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号萧斋,明代文人,有《春浮园集》。2 韬光:即韬光庵,在杭州市灵隐寺西北。3 披薄:弥漫的样子。4“飞流”二句:形容雨势之骤猛。木末:树梢。5 营卫:中医术语,指血气的作用,即精气。6 灵隐: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上。7“楼观”二句:唐初诗人骆宾王游灵隐寺所咏诗句。8 了了:十分清晰的样子。9 白太傅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之“灵隐寺碑”。10沸波:指钱塘江潮,韬光庵顶有石楼,正对钱塘江。11“声无哀乐”:晋人嵇康有《声无哀乐论》,言声音本身并无哀乐,哀乐全在于人的情感。 【析点】 本篇写雨中登韬光所见,故而文中紧扣“雨”字绘景、记事、议论、抒情。且不说雨中登山“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那烟雨蒙蒙的景象,且不说“飞流木末,江悬海挂”那非凡的气势,便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的议论,亦夹杂着雨中独特的体验。“妍”是雨洗绿阴千岭树的秀美,“苍”乃雨中嶙嶙山石的苍劲,“活”意为润活有灵气。此三字最是精到,读之真觉是处之山湿气氤氲,苍莽润泽,青翠欲滴。想来作者雨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时的感受也定大异于昔日的骆宾王吧。就是雨中观碑、听泉的雅趣,也多少冲淡了“僧少可语”的那份遗憾、寂寞。至于“枕上沸波”一段,乃是反照“雨”字,却又充满哲理意味。既“声无哀乐”,却又觉“视听幽独,喧极反寂”,正暗示出作者感情也冷润如迷蒙的雨,夹杂着许多清寂。 全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容纳了如此之多的内涵,行文骈散相间中又那般笔墨灵动,脉络清晰,足见作者一番匠心! 湖山小记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③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④,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 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春浮园集》) 文章一开始便展现出一幅空漾雄秀的烟雨图。共四句,四字一顿,每句形成一个画面,林木、飞瀑、烟雾、风雨、浙江、大海,全部囊括在内,文字何等精炼。“悬”字“挂”字,于平易中见奇崛,江与海宛在目前。下面转入议论,中间以 “踞石而坐”,“倚竹而息”作过渡,唯在此时方可仔细品味山水佳趣,冷静地进行美学评价。作者由韬光景色,提出山峦之美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妍”、“苍”、“活”,这三点都离不开“树”、“石”、“水”三物。作者提出的三个衡量自然山水的审美标准,是由对人体的审美活动引申出来的。人与自然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美与自然美存在“同构”现象。“妍”、“苍”、“活”是一个整体,分别就山的“姿态”、“骨格”、“营卫”提出的审美要求,未必山山皆具,“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故愈觉此山可爱。 以上是小记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上把韬光的景色和特点显现出来了。下面是一些附带说明:此地能够印证前人的名句,见到名家的诗碑,听到雨中的泉声。虽无奇笔,但交待一下,对于全面了解韬光还是不可少的。 文章结束处颇佳,有理趣,有余韵。“沸波”一词内涵丰富,谓风声、雨声、泉声、瀑布声、松沸声,交织在一起,如沸腾的波浪,“竟夜不息”。由于作者独栖深山,心里很平静,尽管“沸波”震耳,却越发显出山林的寂静,从而体会到稽康“声无哀乐”的正确性——声音是无常的,哀乐噪静不是绝对的,经常发生变化。“喧极反寂”,难道仅仅讲乐理声学吗?其间不是也句含着一些人生哲理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