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通俗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通俗报 《湖南通俗报》解放前湖南的进步报纸。原名《通俗教育报》,由谢觉哉主编,熊瑾玎任经理,周士钊、邹蕴真为编辑。毛泽东参加第一次编辑会议时提出:“报纸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不可含糊。“通俗报是向一般群众进行教育的武器,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尤其要根据事实说话,不要专谈空洞的大道理。”民国9年(1920) 9月12日该报正式与读者见面。报纸为四开四张,每周6期,星期一休刊,报名用楷书铅印,旁边有注音字母,为湖南报纸使用注音字母之始。该报政治态度鲜明,站在人民立场说话,文字尖锐泼辣,内容广泛,形式活泼。设有“小批评”、“新闻”、“文教卫生”、“小说”、“广告”、“社会调查”、“新字课”、“歌谣”等栏目。民国10年(1921) 6月11日,赵恒惕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撤了何叔衡的职,该报改组。 ☚ 湖南日报 湖南通俗日报 ☛ 湖南通俗报 《湖南通俗报》1920年何叔衡、谢觉哉在长沙创办的一种通俗日报。原为辛亥革命的产物,于1912年创刊,名《演说报》,每天一张,内有演说、新闻、日记、“天花乱坠”副刊等。1914年换名为《通俗教育报》,1920年改名为《湖南通俗报》。湖南驱张运动胜利后,新民学会执行委员长、长沙船山学社社长何叔衡于1920年9月被湖南教育委员会委派为湖南通俗书报编辑所所长兼《湖南通俗报》社长。谢觉哉任总编辑,新民学会会员熊瑾玎任经理,周世钊、邹蕴真为编辑。毛泽东参加了第一次编辑会议。他提出办报的方针是:“报纸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不可含糊。通俗报是向一般群众进行教育的武器,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尤其是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湖南通俗报》于1920年9月12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日报,辟有讲演、世界新闻、国内新闻、本省新闻、新知识、小批评、社会调查、琐碎话、谚语、儿歌、新字课、来件、小说等栏目,中缝登有征稿启事。 ☚ 鄂豫皖红旗 湘江评论 ☛ 湖南通俗报 《湖南通俗报》1920年9月,何叔衡因他在“驱张”(张敬尧)运动中的贡献,被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派为湖南通俗教育书报编辑所所长。在他的主持下,恢复《湖南通俗报》,由谢觉哉主编,熊瑾任经理,周世钊、邹蕴真为编辑。他们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1921年1月,新民学会在三天的讨论中,毛泽东提议办好七项基本事业,其中之一就是通俗报。毛泽东出席了第一次编辑会议,他说:“报纸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不可含糊”。又说:“通俗报是向一般群众进行教育的武器,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尤其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会后,毛泽东到湘阴、岳阳等地“游学”,接连给《通俗报》写来一些生动的通讯。《湖南通俗报》发扬民初《演说报》的优良传统,全部新闻改写为白话。不同的是,《通俗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文字更尖锐泼辣,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活泼。第三版设有“小批评”和“琐碎话”栏,都是一二百字到五六百字的短文,有揭露政治黑暗的,也有批判错误思想和社会陋习的,文笔犀利,态度鲜明。谢觉哉常在这两个栏中著文。《通俗报》的中外新闻栏,经常报道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官僚的罪恶,对国内各地的工人运动也常表同情。新闻的标题和内容都很简明扼要。《通俗报》在张敬尧统治时期是官报,没有人看。谢主编以后,情况大变,不但工人、市民爱看,农民也有订阅的,中小学还把它作为课外读物,发行量因此大大增加。于是顽固派群起而攻之,1921年6月11日,赵恒惕政府即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撤了何叔衡的职。《通俗报》改组后,立场改变,但编辑中仍有党员或同情者,消息虽多用文言,仍较大报简明浅近。1925年12月17日,《通俗日报》因反对学生爱国运动,被游行群众捣毁招牌及门前的公共阅报所。 ☚ 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 湖南演说通俗报 ☛ 湖南通俗报“五四”时期湖南进步刊物之一,1920年9月11日创刊,何叔衡主编,以民主主义立场评论当时政局,发表各种政治主张为特点,倡导民主主义和实行民治主义,并报道国内外时局动态消息,是研究五四时期湖南思想界发展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