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概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概况 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科技体制,对促进湖南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端。为了改革科技体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印发了《关于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湖南省科委、省财政厅制定颁布了《湖南省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下放了科研三项费用管理的部分权力,强调资金有偿占用,重点改革了拨款制度。通过分类分级组织实施、执行这些规定、办法,初步改变科研单位吃国家的“大锅饭”,科研工作人员吃单位的“大锅饭”的局面。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结合省内情况,提出具体贯彻意见,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1985年,全省地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185个,改革试点单位发展到52个。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限制,实行厂所挂钩,联合开发,联合经营,发展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实体; 通过转让科技成果,发展科研事业,逐步实现经费自理;科研所内部,普遍推行所长责任制、课题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至1987年,地、市属以上科研单位中,实行所长负责制或所长任期目标制的97个,实行科研责任制或承包制的99个,实现技术合同制的81个,基本实现经费自理的37个,不同程度削减事业费的43个。同时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1987年底,全省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发展到2100多个,开发新产品1300多项,企业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增加到2200个,拥有科技人员1.7万人,完成科技项目1289个,创产值4.7亿元。随后,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上,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制,并依靠专家对计划项目进行论证。指令性计划由省科委进行招标管理、分类管理、目标管理和层次管理。指导性计划由各地市、厅局根据省科委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订自已的计划,在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将科研单位按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科技服务三大类型分为三级,提出调整结构、人员分流的要求,促使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同时,完善院、所长负责制、科技承包责任制,落实科研单位自主权,扩大“三保一挂” (即保社会经济效益、保科研水平、保科研后劲以及完成三保情况与工资总额或奖金挂钩)。后来,又进一步采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科研院所转轨变型,走科工贸、科农贸的路子。到1994年,全省已有200多家科研单位实行科工贸一体化,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兴办电器产品企业集团,开发本所科技成果,实现年产值1.1亿元,利税3000万元。以研究农药为主的湖南化工研究院,组建全国第2家,省内首家股份制科技企业——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湖南农药的研究、生产、销售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对科研系统进行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湖南十分注意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完善。1982年4月,湖南省科委、经委、财政厅联合制定《技术有偿转让、技术服务及其财务、合同暂行办法》,对技术转让、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合理收费,及财务支出与收入分配比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5月,湖南省首届科技协作交流会在长沙举行,省内外1390个单位提供科技成果、技术服务、生产技术难题招标、引进国外新产品转让等项目4428项,签订成交合同706项。会后,全省各地各部门的科技成果交流、技术贸易洽谈、科研产品展销和农村科技集市等活动相继出现,地区性的技术交易流通网络初步形成。1985年3月20日,全省科技人才信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共签订成果(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新技术推广等合同1084项,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5800多人,科技借贷1.04亿元,信息服务3300多项,促进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1987年,通过贯彻《湖南省技术市场管理办法》,全省技术市场开始由自发松散状态转向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由省科委负责管理工作,成立了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各地、市及部分县、市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年底,全省技术经营服务机构增加到1466个,共签订技术贸易合同2790余项,成交额近亿元。1990年,全省技术市场在继续治理整顿的同时,坚持“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重趋活泼健康发展。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1848个,成交金额24530万元,并实现由以技术买方为主向买卖并举的转变。同时,全省形成机构、合同、培训、统计、交易五统一的技术工作体系,技术贸易机构和队伍稳步发展,广大科技人员的法制观念和科技成果商品化观念进一步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开始启动。1991~1996年,全省通过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5760项,成交金额48.33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由1991的7.1%上升到1996年的14.0%; 技术服务合同由12.9%上升到56.1%; 技术咨询合同由72.5%下降到12.6%,表明湖南省科技服务水平已明显地由低水平的咨询服务向深层次的开发转让转变。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湖南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涌现出了一批民办科研机构。1984年7月,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室主任袁龙蔚创办湘潭市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所,稍后,中南工业大学谢克中又创办了湖南前进电子研究所。为使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湖南省科委和体改委于1984年底制定了《湖南省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对民办科技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组建条件、申报审批及其有关政策作了具体规定。此后,城乡各种形式的民办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陆续建立。至1987年底,全省经正式批准的民办科技机构200多个,拥有科技人员1900多人,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初具规模、富有生机的民营科技产业。1996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350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并形成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企业集团。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民营科技企业之一湖南迅达集团,目前已拥有2家工厂、2家独资公司、2家合资公司、20多个新遍布全国的经营服务部,1996年产值达4亿多元,拥有员工2600多人; 生产高强度焊接材料的三一集团,其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到1996年底,三一集团拥有资产总额5亿元,年总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 长沙远大空调公司自1992开发出专利产品溴化锂直燃机中央空调,4年跨出三大步,现已成为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 ☚ 湖南省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科技管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