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游国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游国恩1899—1978

江西临川人
文学史家,楚辞研究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著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屈原》、《楚辞论文集》、《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等。主编有《中国文学史》、《离骚纂义》、《天问集义》等。
字:泽丞
斋号:槁庵

游国恩

游国恩先生追悼会在京举行 北京日报1978年8月2日
平正通达做学问——怀念游国恩先生
忆游国恩先生
金开诚
李易
大学生丛刊1982年2期
百花洲1984年1期

游国恩传略
怀念游国恩先生
游 珏
吴小如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第396页
学林漫录第3集第16页

游国恩

纪念人物:楚辞学家游国恩诞辰100周年纪念
活动在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29页
游国恩(1899—1978)京声 溪泉新中国名人录第426页
游国恩

游国恩1899—1978

楚辞学专家、中国文学史家。字泽承。江西临川人。1922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致力于楚辞研究,求学期间,写成《楚辞概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929年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2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主要论著有《先秦文学》《屈原》《楚辞论文集》《楚辞集释》《陆游诗选》(与李易合作)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离骚纂义》《天问纂义》等。有《游国恩学术论文集》。

☚ 杨晦   徐雉 ☛
游国恩

游国恩1899—1978

字承泽,江西临川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预科系。1922年转入本科,1926年毕业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42年在昆明担任北京大学兼西南联大教授,以后在北京大学任教至终。
游先生在求学期间就开始研究先秦文学,1924年发表《荀卿考》(《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33年被收进《古史辨》第四册)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楚辞》,在这方面主要的论著有:
《楚辞概论》(有1926年北新书局版,1928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和《国学小丛书》版)是游先生求学期间撰写成的一部研究《楚辞》的重要著作,是全面介绍《楚辞》并加以考证历来有关聚讼问题的“自有《楚辞》以来一部空前的书”(陆侃如《楚辞概论·序言》)它最大的特点“是把《楚辞》当作一个有机整体,不但研究它本身,还研究它的来源和去路。这种历史的眼光,是前人所没有的。”(同上)如在《总论》里,游先生指出,《楚辞》的产生主要受北方文学(特别是《诗经》)、南方文学和楚地民俗歌舞以及山川地理的影响。至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者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它创立了自由的新形式,开了汉赋、六朝骈文以及七言诗的先河。《楚辞概论》除以上这个主要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作者的事迹,作品的年代和地点等问题的审慎而精当的考证。其中许多创见(如《离骚》的含义和创作年代等)在当时受到了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失之审慎的论断。
《读骚论微初集》(商务印书馆版)是游先生又一部研究《楚辞》的专著。与《楚辞概论》不同的是,它不是分门别类,有系统按章节全面研究《楚辞》的著作,而是萃集单篇研究论文的论集。在集子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楚辞概论》未能充分展开的问题,并对《楚辞概论》的材料和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如关于《楚辞》的起源,这本集子里认为它不仅源于北方文学、南方文学和楚国的风俗、音乐和地理,而且也同源于古代的诸家学术思想(见《屈赋四大观念》)。
《楚辞论文集》(有上海文艺联合版和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是作者数十年来研究《楚辞》的专题论集,上下两卷,共十八篇,主要“就《楚辞》文体的来源,作者的身世,文章的内容,以及历来各家的注释,多所阐发和辨证。”(见《楚辞论文集》内容提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作下卷时,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研究,这就使他在研究某些问题时,结论更加科学和接近真理,反映了游国恩先生一生研究《楚辞》不懈的努力和求实的探索精神。
《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是《楚辞注疏长编》的第一部分,作者病逝后,由金开诚补辑,董洪利、高路明参校出版的。《离骚纂义》主要分“总序”和注疏正文两大部分,在“总序”中,游国恩先生辨证了“骚体文”的由来,认为涂山氏之女的“候人歌”以及《诗经》等,皆为《楚辞》的滥觞。针对研究《楚辞》中的时代、句法、词法、音韵、方言等障碍,游国恩先生提出了研究《楚辞》的五个重要方面:“一曰校其反,二曰明其例,三曰通其训,四曰考其事,五曰定其言。”《离骚纂义》的编排方式是,以楚辞原文两句为一节,个别句子旧注特别多时,则一句为一节,后面按时代先后罗列各家注释,最后是按语,表明编者自己的看法。由于游先生网罗众说,考核群言,钩稽参校,攻力精深,所以按语中时出新见,如关于《离骚》篇题的解说即是。除自创新说外,对某些历代有争议的章句,编者亦予以分辨和说明。
《天问纂义》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楚辞注疏长编》的第二编,由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补辑。这是一本集大成式的汇注本。编者对种种旧说加以审慎的选择、分析和评价;在合理地采用旧说的同时,编者还经常对其加以补充、完善。其中有不少看法颇有见地,如关于“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的解说即是。对于某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存而不论的作法,以待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对某些错误的,却有一定代表性的旧说,也尽量采用,这样为古典文学研究者学习和研究《楚辞》提供了方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闻一多   罗根泽 ☛

游国恩1899—1978

字泽承,江西临川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有关唐诗论著有《中国文学史》(任主编)、《白居易的思想和艺术》、《白居易及其讽刺诗》等。
游国恩于唐诗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居易,尤偏重于评价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在《白居易及其讽谕诗》一文中,他认为“白居易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也就是因为他继承了杜甫那样的同情人民的传统。”“他对于人民的同情不仅是口头上讲着,而且是认真去做了。”而讽谕诗正是他同情人民的集中体现。他把白居易讽谕诗的内容分为八类:反映人民疾苦;讽刺横征暴敛;攻击豪门贵族的;揭露贪污强暴的;反对侵略战争的;劝戒奢侈浪费的;表扬忠义廉洁的;关心妇女问题的。他把白居易讽谕诗的表现方法归纳为三种:( 一 )“直说的。”即在篇中或篇末毫无曲折地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二)“比较的”,即在诗的最后,用一二句来作比;(三)隐谕的,即全篇用比喻,并不点破正意。游国恩还联系中唐的社会现实和民俗风气,探讨白居易诗歌的现实意义。如在《读“秦中吟”中的“伤宅”“立碑”二诗》一文中,他认为白居易的《伤宅》诗“同他的《凶宅》、《两朱阁》等诗一样,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对剥削阶级的侵牟渔夺的行为和奢侈浪费的生活,提出有效的警告,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他联系唐人“争为碑志”的社会习惯,认为白居易的《立碑》诗,“一方面反对当时的特殊人物为了买名而滥立碑碣,一方面讽刺无聊文人为了图利而虚构文词。”游国恩的白居易研究能从作品实际出发,论述具体,观点明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