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瘟)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瘟)疫

温(瘟)疫

温疫是感受戾气之热毒而发生的急性传染性热病,或称温疫。临床特点是发热暴起,或有畏寒,或有寒战,迅速发展为但热不寒,化燥化热而进入昏迷、烦躁,并见皮肤斑疹等。
病名考证
温疫一病最早见于《素问·本病论》。而《内经》中又有“温疠”之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素问·刺法论》:“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也。”《诸病源候论》把温病、“时气”、疫疠并列,其中包括温疫。后有《伤寒例》的“温气”、《肘后方》的“时行”、《外台秘要》的“天行”、《景岳全书》的“时毒”等,而概念基本相似。《丹溪心法·温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明清时温病学说兴起,亦把温病与温疫概念合在一起,如《松峰说疫·温疫名义论》:“古人言诸瘟病者,多作温热之温:夫言温而不言瘟,似为两症,第所言与瘟病相同,则温瘟为一病也。”
病因病机
温疫的产生是感染戾气的热毒,由于病邪性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发病机理。湿热疫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所致。《温疫论·原病》:“邪从口鼻而入,舍于伏膂之内,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辨证施治
治疗以疏利透达为原则。暑燥疫是由于感受暑燥淫热疫毒所致。治宜大剂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不可误用表散。具体辨证如下:
(1)温热疫:见《温疫论》。初起症见憎寒壮热,嗣后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湿热挟秽浊相搏,郁遏膜原。治宜清热利湿,透达郁遏之邪。可用达原饮加减。用槟榔、厚朴、草果温运气机,疏利湿滞;白芍滋阴和血;黄芩、知母清热;甘草和中;合而以疏利透达膜原之邪。如服达原饮后,舌变黄色,随观胸膈满痛,大汗大渴烦躁,此为湿热之邪内转阳明,可合用白虎汤治疗。若逐渐化躁阻塞胃腑,而膜原之邪,仍然锢结未解,可用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若胃实明显,鼻如烟煤,通舌变黑生刺,则宜达原饮合大承气汤治疗。
湿热疫由于疫毒深重,多反复转变,所以《温疫论》中又有九种转变的叙述。可随证而施治,不可忽视。
(2) 暑燥疫:见《疫疹一得》。症见身大热,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或狂躁谵妄,口干咽痛,骨节烦疼,腰如被杖,或吐衄发斑,舌绛焦黄或生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六脉沉细而数。因热毒充斥内外十二经,表里俱热毒火内扰,燔炽于胃,淫热于肾,毒势深重。治宜大剂清解,以杀炎炎之势。方用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以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之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以进大寒解毒之剂。若见疹色青紫,紧束有根,此胃热极盛,血气反郁滞不行,加紫草、红花、归尾以活血清热;若斑疹,神昏谵语,合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开窍泄热;若斑疹外出不快,而兼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此为里实而气机壅塞不通,当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若热邪伤筋,筋肉瞤动者,去桔梗之开肺,加菊花、龙胆草以清热凉肝。
暑燥疫者若症见大热大渴,昏迷,口开吹气,或绞肠痛绝,或头脑胀痛欲死,或口禁不言,或浑身发臭难闻,或猝然仆地不省人事,双目直视,脉乱,舌干黑无苔,或红裂,或黑苔起瓣,或舌有灰晕。此为脏腑实热已极,热毒传遍三阴之危候。宜大剂泻热解毒为主,方用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

☚ 寒疫   大头瘟 ☛
000089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