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温病条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著作。清吴瑭著,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主要版本有嘉庆十七年(1812)淮阴汪廷珍刻本;嘉庆十八年(1813)问心堂刻本;同治九年(1870)六安求我斋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问心堂本影印,1963年又据此本排印出版。 吴瑭 (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医学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幼年习儒,19岁因父病亡乃立志以医为业。初学温病亦不得要领,三年后于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经十余年临床与理论钻研,颇有心得,医名著于京师。学术上师承仲景叶桂,处方用药无门户之见,对经方时方均灵活运用。嘉庆三年(1798),仿《伤寒记》体例笔法,著成《温病条辨》,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乃将所有议论分注各条之下,防止后人妄注而失本义,因以 “条辨”名其书。另著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 等。 本书6卷,约15万字。卷首除序言、凡例外,设“原病篇”,引 《内经》文19条,其下分注,以溯温病学说之源。卷1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列治法58条,方46首;卷2为中焦篇,论述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中焦证,列治法102条,方91首;卷3为下焦篇,阐明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共列治法78条,方64首; 卷4为 “杂说”,设短论18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等有关的问题;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证;卷6为 “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症等。 本书所论之温病,有风温、温热、温疫、湿温、秋燥、暑温、冬温、伏暑、温毒、温疟。每种温病下,细设条文,辨证施治。条文首立病所病因,次述脉证,继明治则,再列方药,且自注病机、鉴别诊断及方药原理。 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是:1. 创立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体系,以别于伤寒六经分证。吴氏沿用了 《内经》、《难经》三焦之名,参照三焦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借用三焦分部,来说明温病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归纳病机传变。三焦辨证与仲景六经辨证、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相辅相成,互为羽翼。2. 确立清热养阴治疗大法。温为阳邪,易耗阴液,故伤寒始终以救阳气为主,温病则始终以救阴精为主,从而确立了温病清热养阴的基本大法。共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增液汤、大小定风珠等,皆为清热养阴名方。此外,吴氏匠心独运,将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遣用方药,通过临床实践,变通改造,总结完善,化而裁之,构成桑菊饮、银翘散、清宫汤、连梅汤、加减复脉汤等著名方剂。 本书在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方药诸方面,论述精辟,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切于实用。故问世之后,为医家所重,刊行达50余次。增批评注之本甚多,较著名的为王孟英、叶霖、郑雪堂的评注本《增补证注温病条辨》,对吴氏之说或加旁证,或予批评。建国后,中医界有人将此书列为“四大经典”之一,现行温病学著作中,每多取本书之说。书后二卷对妇科产后及幼科证治,也独具创见,或有将此二篇另出单行本者。 温病条辨温病类著作。清吴瑭(1758—1836) 撰。六卷。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年十九,发愤攻医,博览历代名医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华,师承叶桂思想,间附己意,于嘉庆三年(1798) 仿《伤寒论》 条文体例,撰成此书。约十五万字。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各种温病及寒湿证证治方药。并于湿温之中论疟、痢、疽、痹等病。卷三为下焦篇,阐述温病下焦证证治方药,并附寒湿数条,兼述由温热之邪所致便血、咳嗽、疝瘕、疟、痢、疸、痹等杂病。以上三卷,为主要部分。卷四为杂说,论述温病诊断和治疗等有关问题。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 “解儿难”,结合温病理、法、方、药讨论产后调治、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等问题。吸取明清以来温病学说成就,根据温病为热证易伤阴液特点确立清热养阴治疗方法,提出清营汤、化斑汤、清宫汤,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治疗温病方剂,均有独到之处。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由上而下,由浅入深论述温病证治。以三焦辨证为纲,卫气营血辨证为目,自成体系。文字简要,立论新颖。是书昭世,建立了温病学完整体系,于中医学术发展贡献甚巨。有嘉庆十七年(1812) 淮阴汪廷珍刻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扫叶山房刻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有吴青尘《谈 〈温病条辨〉》(《新中医药》 1955.5.20)、王贵淼 《试论<温病条辨>的若干辨治法则》(《浙江中医杂志》1965. 2.10)、孙式庵 《重读 <温病条辨> 后的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65.2.7)可供参考。 温病条辨书名。6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释;卷一至三分述三焦温病;卷四杂说、救逆及病后调治;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全书内容丰富,条理系统。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证,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其辨证和治疗方剂,采录叶氏治验颇多,是一部切于实用,流传甚广的温病名著。本书问世后,有朱武曹氏的增批本,更有王士雄、叶霖、郑雪堂三家的评注本,书名《增补评注温病条辨》,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即据此本重印。此外还有多种刊本。 温病条辨书名。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5卷(实为6卷,正文5卷,末附1卷)。本书以叶桂的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说为依据,与三焦分论的方法相结合为其特点。尤其是三焦分论方法,是温病学说的一大创举。本书的写作方法是先标病名,次论证、论主治,后附方,并加方论。其方剂多为自创,说理清楚,逻辑性强,经验多,内容丰富,并兼有一些产、儿科内容,颇受医家欢迎。它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温病学名著,今有排印本刊行。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中医温病学著作。六卷。清吴瑭撰。吴瑭(1736—1820),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医学家。中医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吴瑭出身书香门第,青年时曾专习儒学,以备将来博取功名。十八岁时,其父一病不起,年余而亡,从此吴瑭矢志学医,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且以医为业,终身不改。后赴北京,参校《四库全书》,得阅明医家吴又可《温疫论》,如获至宝,细心钻研,颇有收益。但细察其治法,却感到支离驳杂,似欠完备。他又读到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书,认为叶天士对温病辨证入理,立法精细,但立论过简,内容亦欠集中和系统,学习应用有不便之处。于是吴瑭采辑历代名医著述,并结合自己的医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仿效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体例,以简要的条文与注释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医理,著成《温病条辨》。约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书成后藏之六年,在好友汪瑟菴的催促下才付印刊行。 ☚ 本草纲目拾遗 医林改错 ☛ 温病条辨温病学著作名。清吴鞠通撰。书成于1798年。6卷。本书阐述温病的病因与证治,按三焦立论,分列上、中、下三焦疾病的辨证和治法。其方药多采自《临证指南医案》,总结了温病学的理论及临床经验,是一部切于实用的温病名著。 温病条辨六卷。清吴瑭(1758—1836)撰。吴瑭字鞠通,仪征(今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十九岁时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发愤攻医。四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治疗不效。吴瑭因当时初学医术,对温病亦不得要领。三年后在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经过十年时间的临床和理论钻研,对温病颇有心得。著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解产难》、《解儿难》等书。吴氏在学术上师承张仲景、叶天士,处方用药无门户之见,对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吴氏治学审慎,精益求精,认为“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此书初成于嘉庆三年(1788)。为吴氏采集历代名家医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华,间附己意及考验,仿《伤寒论》条文体例撰著而成。约十五万字。卷首引经文为纲,分注分目,原温病之始,名“原病篇”。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各种温病及寒湿证证治方药,并于湿温之中论疟、痢、疽、痹等病;卷三为下焦篇,阐述温病下焦证证治方药,并附寒湿数条,兼述由温热之邪所致便血、咳嗽、疝瘕、疟、痢、疸、痹等杂病;卷四为杂论,论述温病诊断和治疗等有关问题,补充三焦治法精义及病后调理,使用者心目了然,不致于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卷五为解产难,证产后三大证等;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法、方、药讨论小儿病理、用药及急慢惊风和痘症等。正文前有凡例十四则,以明吴氏著书的本义和要领,很有提纲挈领、示人规矩之意。书中记病二百三十八条,用方一百九十八首。直接采自叶氏《临证指南》的有九十九条、九十二方;采自《伤寒论》的有三十一条、三十方;采自《金匮要略》的有九条、九方;采自《温疫论》的有四条、四方; 采自陈无择一方; 喻嘉言一方; 李东垣《脾胃论》一方。并从李东垣普济消毒饮衍化出银翘散加减治温毒,从戴思恭的香薷饮衍化出新加香薷饮治暑月感冒等证。此外又采集陶弘景、许叔微、张洁古、朱丹溪、张景岳等二十余家之说。吴氏吸取明清以来温病学说成就,根据温病为热证易伤阴液特点确立清热养阴治疗方法,使保津养阴法系统化、全面化,同时总结出辛凉保津、急下存阴、清心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滋阴、育阴潜阳诸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实用有效方剂,如清营汤、清宫汤、化斑汤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均有独到之处。吴氏受前贤三焦论述的启发,引申叶天士之说,创立三焦辨证论治学说,即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由上而下,概括论述温病的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形成完整的温病辨证论冶体系。吴氏把温病分为风湿、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共九种,并以条文形式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以及注解说明,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领会运用。吴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伤寒论》以及叶天士以前的一切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此书文字简要,立论新颖。为至今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有临床指导意义。温病学中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嘉庆十七年(1812)淮阴汪廷珍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199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温病条辨wēnbìngtiáobiàn医书。6 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 年。作者仿《伤寒论》体例, 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 以简要的文字, 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和治法, 并自加小注。吴氏推崇叶天士, 其辨证和治方采录叶氏治验颇多, 书中兼有一些产科、儿科病症的论述, 内容丰富, 切于实用, 为流行较广的温病名著。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鞠通)撰于1798年(嘉庆3年)。作者受吴又可、叶天士影响,在多年临证实践的基础上,写成该书。因书仿《伤寒论》笔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则不明,故一切议论悉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名书。卷首除序、例而外,设“原病篇”,引《内经》文19条,其下分注,讨论温病之原始。卷1~3为分上中下三焦立篇目。上焦列治法58条,方46首;中焦列治法102条,方91首;下焦列治法78条,方64首;卷4为“杂说”,论救逆、病后调治等;卷5为“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卷6为“解儿难”,议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 ☚ 伤寒指掌 疫疹一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