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瘟败毒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瘟败毒饮

清热剂之一。出自《疫疹一得》。生石膏120克、犀角6克(研末,可用水牛角60克代)、生地黄30克、黄连20克、栀子60克、牡丹皮30克、黄芩30克、赤芍药30克、玄参30克、知母30克、连翘25克、桔梗25克、竹叶30克、甘草1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250~400克:猪、羊50~100克。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热邪侵扰气分与血分之证。证见大热躁动、口渴、昏狂、发斑、舌绛、脉数者宜用。方中生石膏为主药;知母配合生石膏以清阳明经热;犀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药清营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为佐药,主辅佐相合,气血同治;此外,桔梗开肺,载药上行,竹叶清心利尿,异热从下而去,甘草调和药性均为使药。各药配合,共起清解凉血的功用。
本方为气血两清的方剂。适用于一切热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对脑膜脑炎或其他高热而有脑症状及败血症者,均可酌情加减应用。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卷下方。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生地黄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磨冲);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五分;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药、玄参、连翘、竹叶、甘草、牡丹皮各适量。水煎服。功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治火热证表里俱盛,气血两燔,证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癍吐衄;近代也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见有上症者。本方是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而成的。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火热;犀角、地黄、玄参、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甘草和胃。凡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癍已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至五分,引毒外透。

清瘟败毒饮decoction for clearing away pestilent factors and detoxification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疫疹一得》。由石膏、犀角(或水牛角代)、生地黄、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竹叶、甘草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主治一切火热之证。症见大热,口渴贪饮,昏狂,发斑,舌绛,脉数。清瘟败毒饮可用于乙型脑炎或其他高热病而有脑炎症状者,以及急性败血症。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卷下

【组方药物】 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 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 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 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药 玄参 连翘 鲜竹叶 甘草 丹皮
【制剂用法】 上药13味,石膏先煎10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分2次服。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主要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适应病证】 温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出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今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表现为气血两燔症状者。
【加减应用】 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军;大渴不己,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临床验证】 1.流行性出血热:以本方治疗928例。结果:痊愈909例,平均退热时间仅2.5天,平均住院时间13.4天。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浙江中医杂志》1982,6:267)。2.小儿腺病毒肺炎:治疗25例。全部获愈。与西药治疗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以本方为优(《上海中医药》1988,6:6)。3.败血症,脓毒血症:以本方中西医结合治疗113例。有效率为82.3%,比单用西药组为佳(《陕西中医》1983,4 :13)。4.钩端螺旋体病:治疗68例。结果:治愈65例,占96%,无一例死亡(《广西中医药》1987,3:6)。5.其他:病毒性脑炎、流脑、化脓性关节炎、白塞氏综合征、红斑性狼疮等均有治验报道。
【方义分析】 此为清气凉血之名方。主治气血两燔之证。故方合《伤寒论》白虎汤、《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及《外台》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方中石膏为主药,配伍知母,以清阳明之邪热;芩、连、栀子泻三焦之实火;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化瘀,清心解毒;连翘、玄参清热解毒而养阴;竹叶清心利尿而导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诸药相合,共奏清气泻火,凉血解毒之功。故可适用于气分血分皆热之证。
【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以10毫升/公斤给家兔灌胃或直肠点滴,均有显著解热作用。直肠给药比口服解热作用更快(《中医药信息》1986,3:28)。2.抗炎、抗菌、抗病毒:拆方分析,证明本方有抗菌、抗病毒及抗炎效用(《名方药理及临床》)。

清瘟败毒饮qīngwēnbàidúyǐn

《疫疹一得》方。生石膏八钱至八两, 生地黄二钱至一两, 犀角(磨汁冲服) 二至八钱, 黄连一至六钱, 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牡丹皮各适量。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 凉血救阴。治火热证表里俱盛, 症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等。也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见气血两燔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

本方出自《疫疹一得》卷下。是余氏综合《伤寒论》的白虎汤、《备急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的黄连解毒汤等三方加减而成。方由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以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以上十味剂量根据病情酌用)组成。生石膏先煎,煮沸十余分钟后,再入其它药物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兑入,分二次服。功能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主治温热疫毒,一切火热之证,气血两燔。症见高热烦躁,大渴引饮,口干咽痛,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大而数。
本方主治诸证,多属气血两燔所致,故治宜气血两清。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清阳明之热。余师愚说:“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黄连、黄芩、栀子(即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合用能泻三焦实火。如此配合,既可清气分之热,又能泻三焦实火。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即犀角地黄汤)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可奏气血两清之功。此外,玄参、连翘、桔梗、甘草能清热利咽,治咽干肿痛;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从下而去。综观全方,是以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成,尤以石膏、生地、犀角、黄连四药为配伍重点,故清气与凉血之效尤强,是气血两清的主要方剂。凡温热时疫,因热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变见诸症者,均可加减用之。如热毒炽盛,发斑而色泽紫暗者,加大青叶、紫草等以清血热、凉血散瘀;若见痉厥、抽搐者加入僵蚕、蝉衣、鲜石菖蒲等息风开窍药物,或与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同用。临床上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见气血两燔证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 清经散   化斑汤 ☛
000039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