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位于榆林地区东南,无定河下游。东濒黄河与山西石楼县相望,西接子长、子洲,南邻延川,北靠绥德。县城距榆林市174公里。境内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55公里,面积1560平方公里,耕地66.7万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西、中部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沟壑交错,占总面积的68.5%; 东部黄河及无定河沿岸为土石丘陵峡谷区,河谷深切,基岩裸露,形成 “石山戴土帽”的地形地貌,占总面积的31.5%。境内海拔559.6—1282米,县城海拔905米。年平均气温9.6℃,降水量500毫米左右,60%以上集中在7~9月。无霜期160天左右。黄河沿县境东侧南下,境内流程57公里。无定河自北而南纵贯东部,在高杰村乡河口村注入黄河,境内流程69.9公里,流域面积919.2平方公里。较大的河流还有清涧河(又名秀延河)、清水河、川口河等。植物资源主要有冬小麦、谷子、大豆、玉米、高粱、马铃薯等18种粮食作物,143个品种;有烤烟、蓖麻、葵花、花生、药材等9种经济作物;有旱柳、杨树、刺槐、白榆、枣树、桑树、苹果等45个树种。动物资源主要有牛、马、骡、驴、猪、羊、鸡、兔等饲养动物和野兔、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地表水年径流量15.74亿立方米。全县常住人口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1万人,占92.8%。绝大多数居民为汉族。辖秀延镇、折家坪、石咀驿、解家沟4个镇,师家园则、下二十里铺、乐堂堡、郝家埝、石盘、寨沟、店则沟、李家塔、东拉河、老舍窠、高杰村、二郎山、玉家河、双庙河1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秀延镇。 清涧县,原名青涧县,因县城所在地两山夹水为涧,河流两岸岩石色青而得名“青涧”。后又以绕城涧水清澈见底而改青涧为“清涧”。古属雍州西河之域,至南北朝,隶属肤施、上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首次在清涧设置朔方县,而后多次更名移址。唐贞观年间筑宽州城。宋康定元年 (1040) 改宽州城为青涧县。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清涧县,隶属德州。辛亥革命后,属榆林道管辖。1940年2月,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成立了清涧县人民政府,治所在清涧城内,归绥德分区管辖,1956年后改属榆林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辖地并入绥德县,1961年恢复县制。 清涧县城依山傍水,左涧右隘,三山环抱,二水绕流,风景宜人,地势险要,古称“全秦要户”,是“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27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爆发了西北地区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对西北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928年建立了中共清涧县委,1935年元月成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时,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袁家沟村发表了《东征宣言》,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曾在枣林则沟村召开了紧急会议。是年10月,彭德怀指挥的解放清涧的战役,在西北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清涧是革命老区,曾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该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素有“红枣之乡”称誉。所产红枣具有个大、肉厚、丝长、色泽紫红和维生素、糖含量高等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无定河沿岸10个乡镇的280个村,共有枣林135万亩,年产枣1687万公斤,产值2700万元,居榆林地区之首,畅销国内市场和港澳地区,是本县黄河、无定河沿岸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石板为清涧特有的资源,色泽青蓝,质地坚硬,薄厚均匀,板面平整,是制作石床、石炕栏、铺地石、石碑、石雕等的天然优质建筑材料,闻名全省,素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之说。 该县农业总产值1.08亿元,“三田”(水浇地、梯田、坝地)面积32.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8.3%,人均1.8亩。兴修大小抽灌站50个,装机容量1615千瓦,引水工程20处,大小灌溉渠道20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047.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8.7%,粮食总产6101.3万公斤。林木保存面积170余万亩,产值8335万元,其中枣树、苹果树、桑树面积143万亩,产值2966万元,占林业产值的35.6%。牧草保存面积120.1万亩,大牲畜存栏136万头,猪4.12万头,羊9.02万只。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19台,农机总马力2.6万千瓦。 全县有国营、集体工业企业28个,职工3131人,工业总产值1915.3万元。县办工业主要有水泥制品、电力、淀粉、丝绸、红枣食品加工等。淀粉厂生产设备具有国内80年代先进水平,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0吨,所产SF—135马铃薯B型淀粉,获陕西省第二届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金奖,产品畅销西安、郑州、广州、杭州、上海等地。水泥电杆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5次获得前三名,畅销陕西省内外。全县已架设高压输电线路750多公里,年均发电量1717.7万度,所有乡镇和78%的村庄已经通电。 境内有公路干支线7条,拥有载货汽车144辆,通车里程432公里。有邮电局、所17个,邮程1510公里,邮电业务总量70万元,年报刊发行量89万份。 全县有国营、集体商业网点39个,从业人员371人,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049.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68万元。年财政收入326.1万元。有高中2所,初中10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427所; 共有教师1685人;在校高中学生983人,初中学生3868人,小学学生2.2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8%。另有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教学班1个。有科技人员2437人,已授予各类技术职称1981人。1980年至1988年,共取得14项科研成果,其中达到国家级1项,省级5项,地级8项。县城内各类文化事业机构和娱乐场所齐全。全县有电视转播台200余座,卫星地面站5座,电视覆盖率为80%,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医护人员411人,病床314张。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元 (家计调查为356元),农业人均占有粮337公斤,职工年人均工资1780元,城乡人均储蓄230元,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 
清涧县榆林地区辖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西岸,邻接山西省。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筑清涧城,即今清涧县,属绥德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清涧县,属绥德州。明属延安府。清属绥德州。民国初属榆林道。1928年属陕西省。1958年废,入绥德县。1961年复置清涧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