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百科知识数据辞典︱前言 前言 这是一部着重以数据(数字)说明事物的知识性辞书。辞条涵盖的范围较广,自然科学方面,涉及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气象、地理、地质、水文、海洋)、生物学;农业科学方面,涉及了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学、水产学;医药科学方面,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方面,涉及了测绘、材料、矿冶、机械、能源、电子、通信、计算机、化工、轻工、纺织、建筑、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涉及了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美术)、历史、考古、旅游、经济学、政治、法学、军事、社会学、民族、新闻、出版、发行、博物馆、图书馆、教育、体育。共罗列了18000余辞条,约500万字。 人类关心事物的数量,由来已久。最晚在我国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周礼·夏官·量人》中,就出现了“数量”一词。诚如人所共知,数量的数(shù)来源于数(shǔ),量(liàng)来源于量(liáng),这两种活动,可以说是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只是到后来越发繁复、精细、快捷罢了。时至今日,数据(数字)已经不光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关注的对象,数据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在“信息化时代”,提出人人做到对事物心中有“数”,应该说是不为过的。这部辞典编纂的初衷,正是希望对此有所助力。 编纂这样一部辞书,是一次十分大胆的尝试。与通常辞书不同的是,本辞典省略了一般辞典娓娓的文字叙述,力求用丰富的数据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数量特性,由此而获得相对浓缩的内容。因此,诸如事物的位置、规模、范围、尺寸、容量、成分、类别、限度、成绩、效果、强度、变化、历时、常量、总量、极值、均值等等均在此列,兼收并蓄。但是,在大千世界里,事物包罗万象,篇幅有限的辞典不应该也不可能追求巨细无遗,而是力求去反映主要的事物和事物最主要的方面;事物瞬息万变,发展一日千里,辞典不可能时时处处捕获到最新最全的信息数据资料,而只能首先尽可能反映事物稳定的特征,进而补充新近的动态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 对事物数据情有独钟的几百位作者,志同道合,含辛茹苦,投入了这项旷日持久、繁复艰难的编撰工作。鉴于我国以往一般出版物较多注重事物定性叙述、推理判断,较多地关注于对事物的定义、分析、评价、讨论,而往往忽略事物的数据引证、罗列、统计,因此编纂工作理所当然地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许多撰稿人为了一个个数据,寻寻觅觅,胼手胝足,披沙拣金,呕心沥血,艰辛备尝。回顾从策划酝酿、构筑框架,到撰写条目、审改定稿,曲曲折折,居然历时十载,实属不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应当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有这部辞典。 编纂活动得到了中宣部出版局老局长、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著名出版家许力以同志和中国版协原副主席、科技出版委员会原主任、出版家周谊同志的热情鼓励和有力指导,并亲任全书主编;在编纂成书的艰难时刻,他们的勉励督促和不懈支持,给编纂人员增强了信心。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气度的青岛出版社承担了出版任务,全体编纂人员和读者真诚地感谢他们实实在在的关爱支持,是这种支持孕育、成就了本书。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日见丰富的信息载体,特别是众多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百科全书、统计年鉴等饱含数据信息的出版物〔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世界知识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世界军事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各有关专业年鉴、手册等〕,为我们的编纂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营养和众多的资料源泉,这里无法将其一一列举。在此,谨向它们的作者、编者和出版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编纂这类样式的辞书,无论在选词立目、释文表述和编排检索等方面,肯定有许多值得探讨需要摸索的问题,因此本书的缺憾和毛病在所难免。特别是由于辞书编纂难度大、时间长,有的数据未能及时反映近况,仅从历史发展阶段,有其记载当时的作用,仍不失其参考价值。我们真诚地企盼行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孔令文 王万治 2007年9月 |
☚ 百科知识数据辞典︱凡例 百科知识数据辞典︱序 ☛ 0001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