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以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经济和数学方法,对某一时期内行业或企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是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关系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是对评价对象清洁生产效益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决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进行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
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❶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多指标集合,将评价对象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❷指导性。清洁生产模式主要强调预防为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是实现生态经济模式的基础,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指导性原则。
❸复杂性。清洁生产效益的评价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选取和分析需要收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多属性、多学科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❹动态性。清洁生产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有序地运动着向前发展,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系统也需要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运用评价体系对该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监测。清洁生产理论处在不断丰富发展之中,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因此,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保持一定的动态性。
❺特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相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是需要考虑权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需要调整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
根据清洁生产的战略思想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❶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原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料,降低废弃物的数量与毒性。
❷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❸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能反映实施清洁生产后获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判断清洁生产的实施效果及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的前景。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要素层-准则层-指标层四个纵向层次,以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横向子系统组成的框架结构,选取的原则包括:全过程原则、时空性原则、污染预防原则、定性定量结合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内涵明确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