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忠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忠谱

清忠谱

传奇剧本。清初李玉作。毕魏、叶时章、朱㿥参加编写。写明末东林党人周顺昌被阉党罢归苏州。阉宦魏忠贤的“生祠”落成时,周顺昌当面直指魏塑像痛骂。其友东林党人魏大中遭害被贬,旧日亲故均不敢存问,周顺昌却与之结为儿女亲家。魏阉派校尉将其捉拿下狱。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马杰和沈扬等五义士激于义愤,率领上万苏州人民包围督抚衙门,将校尉痛殴至死,五义士自首就义,慷慨壮烈。周顺昌亦刑死于狱中。后苏州人民在山塘街捣毁生祠,拽倒石牌坊,在此安葬五义士。作品以歌颂周顺昌为主,对五义士也给予热情赞扬,是一部反映明末尖锐政治斗争的历史剧,对《桃花扇》等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戏曲有一定影响。京剧《五人义》源出于此。

☚ 千钟禄   一人永占 ☛
清忠谱

清忠谱

李玉作。有《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清顺治刊本、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毅校注本。剧据明末天启间东林党人和阉党斗争史实谱写,得到毕魏、叶稚斐、朱㿥的协助。二十五出。叙吏部员外郎周顺昌既清且忠,罢职家居,对朝政腐败、国事日非,不胜愤懑。苏州建魏忠贤生祠,周只身前往骂像,面叱奸党。魏阉派校尉至苏州捕周,百姓群情激愤,在市民颜佩韦等五人率领下,前往救周,打死校尉。魏党上本称苏州士民倡乱,捕杀颜佩韦等五人。周顺昌被逮至京,痛斥魏阉,受尽酷刑,毫不屈服,在狱中被囊首而死。崇祯即位,魏党事败,苏州百姓为泄公愤拆毁魏逆生祠,周氏一门受封赠。剧作结构紧严,脉络分明,以强烈的舞台效果表现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属前所未有。顺治年间,冒襄水绘园中曾演此剧。《缀白裘》收入《书闹》、《拉众》(《义愤》)、《鞭差》、《打尉》(《闹诏》)四出,长期演出于昆剧舞台。京剧《五人义》即据此改编。

☚ 两须眉   意中人 ☛

《清忠谱》

《清忠谱》

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戏曲家。所著传奇有目可考者42种,现存18种,其中以《清忠谱》(与毕魏、叶时章、朱确等集体创作)最为成功。该剧是一部时事剧,它正面描写了群众运动,反映了现实的政治斗争。剧情是:明末天启间,东林党人周顺昌在苏州同阉党斗争,遭到逮捕,苏州市民在颜佩韦等5人领导下,大闹府衙,要求释放周顺昌,但周仍被解往北京,死于狱中,颜佩韦等5人亦遭杀害。崇祯立,此案乃得昭雪。剧中揭露了阉党的暴虐统治,描绘了人民群众同阉党抗争的火热浪潮,在舞台上再现了市民暴动的壮烈场面,这在中国戏剧史上,尚属首次。剧本对周顺昌和颜佩韦的塑造比较成功,表现群众的场面具体生动,“凭着他掣电轰雷,俺只索翻江搅海!”(颜佩韦唱)富有时代精神,使人能从中体会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此剧一出,各地戏班争相上演,传唱极盛,影响很大。后京剧把《清忠谱》改编为《五人义》,更进一步突出了对市民领袖颜佩韦等人形象的塑造。

《清忠谱》有顺治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收入。1959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中山大学中文系校点本。

清忠谱

戏曲。明末清初李玉(1595—1671)撰。二卷二十五出。玉有《一笠庵四种曲》已著录。是篇为其代表作,成书约在顺治十六年(1659)以前。冠吴伟业序。演明末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与魏阉斗争故事。魏忠贤把持朝政,各地为其大造“生祠”。吏部员外郎周顺昌因不满阉党罢归苏州,在“生祠”大骂魏阉,指责时政,被捕入狱。市民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义愤,聚众请愿,大闹督府衙门,后皆被处死。周顺昌亦被勒死牢中。至崇祯朝重新起用东林党人,魏阉势败,苏州上万市民捣毁“生祠”,正气得以伸张。揭示晚明统治阶级内部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及在阉党统治下残酷现实。成功塑造出周顺昌的忠直,颜佩韦等下层市民不畏强暴同阉党斗争的英雄形象。并成功地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对毛一鹭、李实等反面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用漫画的笔法勾勒出他们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富有戏剧性。主题突出,结构严紧,场面壮观,较真实地再现那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在我国戏曲史上堪称为第一部“事具按实”的历史剧。对后来的《桃花扇》等剧有很大影响。有顺治间苏州树滋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本,中州书画社一九八二年出版张清华校注本。

《清忠谱》

传奇剧本。清李玉作,共25折。取材于明天启六年(1626)苏州发生的东林党人与苏州人民和阉党斗争的历史生活。写明末魏忠贤专权,网罗党羽,借建生祠之机,搜刮民财。东林党人周顺昌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痛责阉党,被捕下狱。苏州人民为救顺昌,在颜佩韦等5人的带领下,包围府衙,格杀旗尉,酿成巨变。后周在狱中被杀,颜佩韦等也被杀害。本剧是一出正面描写群众运动的时事剧,全剧有4次写到群众斗争的场面,以第10折《义愤》、第11折《闹诏》、第22折《毁祠》表现群众伟大力量最为出色,后被改编为京剧《五人义》广为流传。

清忠谱

088 清忠谱

传奇剧本。清李玉撰。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参与创作。剧25出,反映明天启六年(1626)苏州人民反对魏忠贤党徒、挽救东林党人周顺昌的闹市斗争。东林党人周顺昌清廉刚正、嫉恶如仇,被魏忠贤派厂卫特务逮捕。市民颜佩韦看清抚台毛一鹭是魏党爪牙,欲加害顺昌,就与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聚市民万余,至府衙请愿,掀起轰轰烈烈的闹市斗争。周顺昌被解往北京,于狱中遇害。颜佩韦等五人亦遇害。后魏忠贤被黜,诸人方得昭雪,苏州人民毁魏忠贤生祠,建五人墓于山塘街祠地,以为永久纪念。剧本第一次将市民斗争搬上舞台,意义重大。主题突出、线索分明、场面浩大、曲文生动、主要人物个性鲜明,都是此剧的优点。

☚ 钧天乐   长生殿 ☛
清忠谱

清忠谱

传奇剧本。明末清初时作品。作者李玉。朱素臣、毕魏、叶稚斐等也参加过编写。该剧取材于苏州“五人墓”事件,描写了明末东林党人反对阉党擅权用事的斗争。剧本通过这一史实,热情歌颂了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歌颂了颜佩韦等下层市民的壮烈事迹,深刻地暴露了魏忠贤阉党的阴狠残暴和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反映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全剧爱憎分明,气氛激烈,场面壮阔,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感人。

☚ 临春阁   桃花扇 ☛
清忠谱

《清忠谱》

清代传奇剧本,又称《五人义》。李玉作。其友叶时章、毕魏、朱素臣曾参予修改润色。是一部“事皆据实”的历史剧,取材于明末苏州“五人墓”事件。写明天启年间以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和以颜佩韦为首的苏州市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明末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大建生祠,性情耿直的员外郎周顺昌素与之不和,与东林党人魏大中结为姻亲,又入祠堂直指魏忠贤塑像大骂。魏忠贤得知将他逮捕夺官下狱。苏州市民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义愤,聚众大闹督抚衙门,要求释放周顺昌,打死官差。魏忠贤闻报大怒,以杀光苏州全城市民相威胁。颜佩韦等人为救苏州百姓,自首就义。周顺昌也被害死狱中。次年魏思宗即位,魏忠贤被黜,周顺昌等被昭雪,顺昌被追谥太常卿,苏州人民感五人之义,毁魏忠贤生祠,就地建五人墓以为纪念。作品揭露了明末以魏忠贤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黑暗与祸国殃民的罪行,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以颜佩韦为首的
苏州市民嫉恶如仇、反抗暴政、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成功地将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搬上舞台,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市民群众参与政治斗争的态度和力量,这在以前的戏曲作品中还未有过。剧本主题集中,线索分明,结构紧凑,其中群众斗争的场面气势宏伟,惊心动魄,文辞慷慨悲壮,有极好的戏剧效果,在清代舞台上占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也有影响。此剧有清顺治间刊本和《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 牡丹亭   琵琶记 ☛

清忠谱

传奇剧本,清初李玉作。毕魏、叶稚斐、朱素臣参加编写。写明末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颜佩伟等反对阉党专权的斗争。剧本歌颂周等坚持正义、颜等5人舍生取义的壮烈事迹,反映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京剧“五人义”源出于此。

《清忠谱》qing zhong pu

A Roster of the Pure and Loyal→李玉 (Li 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