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代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代文

清代文qingdai wen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散文创作,包括古文和骈文。清代散文作家众多,流派迭出,成就蜚然,古文和骈文的创作都兴盛一时,但由于时代所限,清代散文已无法与唐宋时代抗衡。
清初的钱谦益在明末已享盛名,在当时狭小的散文创作格局中,他力创新风,文章中常把铺陈学问和抒发性情结合起来,纵横奔放,规模闳大,对形成清文风尚有重要影响。
清初文人可分为“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派,风格各异。“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称为“清初三大家”。侯的散文当时推为第一,以才气见长,能不尽拘古法而于“闲漫纤碎处”动色而陈,只是稍显学力不足。魏禧是“易堂”诸子领袖,与兄际瑞、弟礼号称“宁都三魏”。他的散文多为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以人物传记之作为最突出。所作凌厉豪放,刚劲慷慨,又有鞭辟入里,指事切当之论,用世目的较明显。汪琬之文讲究规矩法度,疏畅条达,文采却不如侯魏二家。与他们风格相近的还有王猷定、邵长蘅,姜震英等。“学人之文”派作家都是当时的一流学者,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黄宗羲为文不拘形式,据情直抒;顾炎武严于治学,立论精辟,其文凝练苍劲,风骨傲然。王夫之擅写史论及杂文,颇具唯物思想,著作丰厚。此外,朱彝尊之散文在清初也颇有影响。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社会表面承平,文人竟趋考据学,程朱理学再度盛行。桐城派作家力排众扰,坚持古文写作。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所谓“言有物”,法即所谓“言有序”,他在语言上追求“雅洁”,提倡去掉“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等。刘大櫆补充了方苞的理论,认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行文之实”,“匠人之材料”,而又必须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既把“义理、考据、文章”合而为一,又认为“神、理、气、味,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既强调义理与文章统一,又强调文章技巧,进一步完善了桐城派古文理论。他们的文章简洁平淡,近于阴柔之美,而宏大阳刚之气不足。方苞之友戴名世著《南山集》,对后来“桐城派”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当时与桐城派作家风格相近的散文家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刘开、姚莹、朱仕琇等。
“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他们的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大致相同,其写作实践稍异,较追求气势词采,“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以救“桐城”文之单薄。编纂《骈体文钞》的李兆洛,也主张文兼骈、散,其文较朴实厚重。
清后期古文作家如朱琦、龙启瑞、吴敏村,曾国藩等创作主张均受“桐城派”影响,成就并不显著。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魏源等人,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力创新局面,但创作成果并不丰厚。
清初不少作家善写骈文,陈维崧为一大高手,其文气势雄厚,豪迈倜傥,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为唐宋后一直下坡的骈文复起开张了风气。此时骈文作家多以“四六体”为主。清中叶,骈文呈现“中兴”气象,成为与“桐城派”古文对立的一个文派。汪中是此期影响较大的学者兼骈文家。他一生坎坷,为文悲愤抑郁,沉博绝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且不拘守四大句的对偶。有《哀盐船文》等力作。与其风格相似的还有洪亮吉。乾嘉时期,与陈维崧风格相近的还有胡天游、邵齐焘、袁枚等人。骈文成就较大的还有孙星衍、李兆洛。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沈粹芬、黄人等的《国朝文汇》。骈文集有吴鼐的《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等。

☚ 清代诗   清代词 ☛
000189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