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1993年高考上海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1993年高考上海题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②我前一阵在某镇蹲点,曾见一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有一天带了几个人,说要视察农贸市场。你要视察就视察吧,可他不,一来便要镇党委书记面谈。恰恰书记一大早就骑车到村里检查抗旱情况了,可那主任非要秘书打电话找书记回来,稍迟几步还大光其火:“如果我还是县委副书记他能不快来?”正当他气呼呼拂袖而去时,从田间匆匆赶回的书记忙陪笑脸打招呼,设宴敬酒不迭,才为他老人家解了气,释了疑。 ③共产党的干部为什么不叫官而称“公仆”? 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官与民,上级与下级,只有分工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各级干部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上级机关的同志必须念及基层的同志十分辛苦,大量面对面的具体工作,不是发发文、开开会便可解决的,而且“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面对许许多多的“顶头上司”。上级机关的同志到基层部署、检查、协调、指导工作,为群众服务,应大力倡导;但必须真有为民之心,注意体谅下级,体察民情,下基层要办实事,“赢得基层老少安”,切不可趾高气扬摆架子,使“基层老少都厌烦”! ④ 中国的老百姓说谁“做人不像人”是咒骂,而说谁“做官不像官”则往往是赞扬。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思想和剥削阶级意识的影响,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的观念还远未根除。许多人官“念”过重,“官本位”思想过浓。他们为民时可与群众平起平坐,同甘共苦,甚至立誓“苟富贵,勿相忘”。可一旦升迁,便陡地飘飘然起来,仿佛不处处炫耀不足以显出高人一等,将主仆关系全颠倒了。他们摆不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思想上有距离,感情上有隔阂,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要求熟视无睹,对群众困难并不真知,凡事不从工作出发,而是庸俗地计较接待规格,讲究官阶对等,像旧社会的官老爷似地要基层群众恭维、服侍自己,久而久之,使得干群关系不如革命战争年代可同生死、共患难那样融洽了。 ⑤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对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识的阐述,有的还付诸行动。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已轻,何况吏乎?柳宗元在柳州做了赎奴、开井、垦荒、兴学、除巫等益民实事,赢得了“吏为民役”的声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干部,有什么理由不淡化“官”念,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 (《求是》1992年第20期) 1.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结尾中恰当的一句是( ) A.这话虽是一针见血的,但也有点偏颇。 B.这话虽有点偏颇,却是一针见血的。 C.这话虽是一种偏见,但也是一针见血的。 D.这话虽然一针见血,却是一种偏见。 2.第②段划线句是对文中______二字的形象写照。 3.同样是分析问题,第②段侧重于______,第③段侧重于______。 4.第④段中最能概括段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5.同是“官念”二字,第④段引号用在“念”字上,而第⑤段引号用在“官”字上,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内容看,第⑤段划线文字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对比 C.层进 D.总分 7.本文论证了___________关系;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解] 第1题。选项四句话,都是转折关系,句意相似。作者对友人说的话持肯定态度,宜以肯定的分句作正句;对“友人”的话作评价,宜选用“偏颇”。 答案: B。 第二题。抓住第②段中心,联系第一段,选出二字。 答案: 敬“官”。 第3题。辨识论证方法。先摆事实,后讲道理。 答案: 摆事实,讲道理。 第4题。第④段的特点是有中心句,在段首第②句。 答案: 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思想和剥削阶级意识的影响,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的观念还远远未根除。 第5题。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都起“强调”的作用。 答案: 注意的角度不同(或强调的重点、侧重点不同,等); 或者: 前者的重点在“想当官”,后者的重点在“官架子”。 第6题。题干强调“从内容看”,从内容看,句意的阶梯性显明。 答案: C。 第7题。从全文来看,第①②段是说上下级关系,第③—⑤段说官民关系。中心论点在文末点明。 答案: 上下级关系和官民关系,共产党的干部应淡化“官”念,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八、1993年高考上海题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的灯光,最的心灵,最 的盟誓,最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到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1.本文摘自课文______,作者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被誉为______ 2.将①轻率②轻佻③轻快④轻松填入文中的处,次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摘抄有误,这句话是______ 4.对于现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意味深长,但情节简化了。 B.不影响原主题表达,两结构不尽合理。 C.结尾在意料之中,但有损原主题表达。 D.情节曲折,但主题太直露。 [题解] 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填写篇名和对作者的评价。 答案: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第2题。考查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能力。 答案: A。 第3题。考查对课文的识记。误抄的话,苏比的恐惧原因,正好与原作相反。 答案: 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被捕呢? 第4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试题将苏比被捕的情节提前,直接插在他在歌剧院门外大吵大闹之后。原作结尾出人意料,且主题发人深省。但结尾这样一改动,不仅在意料之中,且有损原作的主题表达。 答案: C。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