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制
清代的选举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即在各省府考举人的考试。《清史稿·选举志三》: “3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乡试第1曰解元……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乡试以八月……乡试,先期提学考试精通3场生儒录送,禁冒滥。在监肄业贡、监生,本监官考送。倡优、隶、皂之家,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卷首书姓名、籍贯、年貌、出身、3代、所习本经。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7艺起讫虚字相同,2场表失年号,3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士子用墨,曰墨卷。謄录用硃,曰硃卷。主考墨笔,同考蓝笔。乾隆间,同考改用紫笔。未几,仍用蓝。试士之所曰贡院,士子席舍曰号房,拨军守之曰号军。试官入闱封钥,内外门隔以帘。在外提调、监试等曰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曰内帘官。亦有内监试,司纠察,不与衡文事。以大员总摄场务,乡试曰监临。顺天以府尹,各省初以巡按御史,巡按裁,巡抚为之。” (参见: 清代会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