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务局
特大型煤炭工业企业、国家重点煤炭生产建设基地。
淮南矿区横跨淮河,纵穿安徽省凤台、颍上两县和淮南市,连绵百余公里,素有“华东煤都”之称。淮南矿区的煤炭储量丰富。整个矿区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0~30公里,可采煤层13—18层,可采煤层总厚度25—33米。已探明,—1200米以上煤炭储量约300亿吨,其中—1000米以上约200亿吨,精查储量108亿吨。煤种以1/3焦煤为主,并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多种优质炼焦煤炭和优质动力、气化煤种,原煤自然灰份一般在15~20%,发热量为25~29兆焦/千克,含硫量低于0.5%,含磷量低于0.05%,灰熔点一般大于1500℃,粘结指数一般为65~85,部分优质炼焦煤达到95。具有灰份低、发热量高、低硫、低磷、灰熔点高、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等优点。
淮南煤矿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民窑开采。从1911年大通开挖第一座矿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7年间,共出煤1070万吨,平均年产仅有28.9万吨。
1949年后,淮南煤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64年底,总设计能力已达855万吨,正常年原煤生产水平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1960年产量达到1614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煤矿”之一。70年代后期,淮南煤矿进入新老矿井交替阶段,开采强度增大,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淮南矿务局确立了“稳定老区、加快新区、发展生产、积累后劲”的发展方针,保证了生产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40多年来,全局累计出煤3.63亿吨,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淮南矿务局实行生产、基建、多种经营统一管理。现有固定资产原值39.5亿元,净值31.2亿元。全局有全民所有制职工11.5万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0万人,职工和家属总数达45万人。
淮南矿区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国家计委1984年批准的建设规划,淮南新区要建设8对大型现代化生产矿井,总规模2650万吨,并有两对后备矿井。新区建设从1973年开始,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先后兴建了潘一、潘二、潘三、谢桥等4对大型矿井,建设规模为1210万吨,其中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已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810万吨。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矿井将于1995年建成投产,张集矿井的建设正在加紧准备。按照矿区长远发展规划,从1993年开始,生产能力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吨。到“八五”期末,煤炭生产能力可达1500万吨,实际产量超过1300万吨。到本世纪末,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800~2000万吨,最终发展成为年产4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华东重要的炼焦煤、煤化工基地。
地 址:淮南市洞山
局 长:杨宗震
邮 编:232001
电 话:(0554)644334
电 挂: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