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针灸治法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排尿刺痛,淋沥不尽等症状而言。多由外感湿热,过食甘肥辛热,湿热下注;或劳欲过度,年老,久病脾肾两虚,固摄无权等因素所导致。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五种: 即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合称为“五淋”。此外,小便不痛,尿液混浊,带血者为“赤浊”; 无血者为“白浊”。其证治可参考血淋、膏淋。本病包括现代的尿路感染、乳糜尿和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症,用针灸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通治法 淋证的病位主要在膀胱,针灸治疗主要在于疏调膀胱,化气通淋。以足太阳、足三阴和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膀胱俞、肾俞、三焦俞、中极、气海、委阳、曲泉、血海、行间、太溪、然谷、三阴交等,每次选用其中3~5穴。用毫针刺行泻法或平针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热淋 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尿量甚少,色黄混浊,小腹坠胀,或有腰痛,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利湿,调气通淋。以足太阳、足三阴和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膀胱俞、三焦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和曲泉等。用毫针刺行泻法,一般不灸。
血淋 小便频急,尿道刺痛,尿中带血,小腹胀痛,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以足三阴、足太阳和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膈俞、膀胱俞、中极、血海、三阴交、隐白和行间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一般不灸。
石淋 小便涩痛,窘迫难忍,尿中时夹砂石,或排尿有时中断,尿色黄混,或带血液,甚则腰部绞痛,牵引少腹与会阴部,每因剧痛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以任脉、足太阳和足三阴等经穴为主,如肾俞、膀胱俞、石门、委阳、然谷、曲泉和行间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一般不灸。
膏淋 尿液混浊似乳汁或如米泔水,上浮油脂,置之沉淀,有絮状物,或夹凝块,或带血液、血丝、血块,尿道热涩疼痛,排尿阻塞而不畅,口干,舌质红,苔黄膩,脉濡数。治宜清热通淋,分清利浊。以足太阳、足三阴和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脾俞、中脘、章门、气海、三阴交、中封,或小肠俞、肾俞、关元、中极、照海、阴陵泉等穴。用毫针刺行泻法,或行平针法。
劳淋 小便赤涩不甚,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神疲,腰痠,气短,便溏,舌淡、脉细弱;或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治宜健脾益肾,补气通淋。以任脉、足太阳和足太阴等经穴为主,如脾俞、肾俞、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和阴陵泉等。用毫针刺行平针法,阴虚有热者用泻法。
电针法 参照辨证论治选穴施术。得气后,用电针仪通电20~30分钟(上部穴接阴极,下部穴接阳极),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