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淋巴细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淋巴细胞lín bā xì bāo

白细胞的一种。1924年程瀚章《运动生理·各论》:“白血球中最易增加者,为多核白血球,而淋巴细胞及曙红(Eosin)嗜好细胞,其百分比例数反见减少。”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动物体内一种主要进行免疫反应的细胞。分布于动物全身的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及外周血等处。成熟淋巴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椭圆形,一侧常有凹陷;细胞质少,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上呈天蓝色。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受抗原刺激后,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变丰富,返幼成为中淋巴细胞及大淋巴细胞,并可进一步分裂分化成为浆细胞或效应T淋巴细胞等。根据功能及表面标志等差别,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等类群。是机体进行免疫识别、发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inbaxibao

白细胞的一类,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直径6~18微米,但90%为6~9微米的小淋巴细胞,核圆形,胞浆极少。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形态虽有共同特征,但根据生理功能可分为若干细胞群及亚群。因其在体内发育成熟途径不同,可分为T、B细胞两大类。依赖于胸腺存在的称T淋巴细胞,具细胞免疫功能;另一类不直接依赖于胸腺的叫B淋巴细胞,具体液免疫功能。一般说B淋巴细胞可被抗原激活,最后形成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或体液,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参与体液免疫反应。而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最后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合成与免疫作用有关物质。细胞随血液至抗原所在处,通过与抗原、抗体接触而发挥免疫作用。T细胞还可分为亚群:(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是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效应细胞;(2)辅助T淋巴细胞,可以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3)抑制T淋巴细胞,与辅助T淋巴细胞作用相反。此外,还有一类非T、非B细胞,即杀伤淋巴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都各有不同免疫作用。T、B细胞的活动非但互不干扰,而且有协同作用。淋巴细胞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其数目增多可见于病毒感染及某些细菌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淋巴性白血病(有确诊意义)等。淋巴细胞减少可见于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除数目外,尚可有形态方面的改变。

☚ 淋巴   淋巴管 ☛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系白细胞中的一大类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主要由骨髓产生,淋巴结亦可产生,在胚胎时期脾脏、胸腺、扁桃体等组织均可产生。淋巴细胞为圆形和卵圆形,大小相差悬殊,直径可6~15μm,分为大、中、小3类,正常血液中主要为小淋巴细胞、胞质少,呈嗜碱性、染色质为块状,小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复幼成大淋巴细胞再进行分裂;中、大淋巴细胞是尚可进行分裂的细胞,胞质相对较多,核染色质疏松,染色稍浅。依据淋巴细胞生成过程、来源及功能不同,又可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又叫非胸腺依赖式淋巴细胞,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的淋巴样细胞,经过肠道壁组织、扁桃体(鸟类经过腔上囊)组织作用而生成,可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总称为抗体),在体内发挥重要体液免疫作用;T淋巴细胞,又叫胸腺依赖式淋巴细胞,其产生经过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的淋巴样细胞,到胸腺并经过胸腺作用而成,主要发挥细胞免疫作用。淋巴细胞如数量或功能异常均可发生免疫异常性疾病,可表现为免疫功能增强性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

淋巴细胞

又称“淋巴球”。无粒白细胞的一种。呈圆形或椭圆形,核着色深,胞质很少,呈薄层包于核的周围。根据来源和功能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前者在其他细胞协助下行使细胞免疫功能,如识别和排斥异体移植物;后者受抗原刺激可向母细胞转化,经多次分裂,变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呈肾形,约占细胞的90%,其主要特点是染色质致密浓集。按淋巴细胞的发生和功能可将其分为两类:有赖于胸腺存在的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不依赖于胸腺存在的B淋巴细胞。此两细胞在人体的分布不同,血液、淋巴液、胸腺中T细胞居多,骨髓中B细胞较多,脾、扁桃腺等处各占半数左右。B细胞的寿命约为3~4天,T细胞则可生存数月至数年。生存期长的T细胞可随淋巴液由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再随血液循环进入脾、淋巴组织和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它使淋巴细胞有广泛接触抗原的机会,以保证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B细胞主要在淋巴结和脾脏的血管内流动。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通过细胞分裂而形成原浆细胞,随后成熟为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由于B细胞释放的抗体是通过血液和细胞外液来完成免疫反应的,所以B淋巴细胞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的活动需要T细胞的协同。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先转化成淋巴母细胞,而后增殖成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随血流或淋巴循环达抗原所在地,然后与抗原接触,通过释放出免疫活性物质而发挥免疫作用。由于T细胞所合成的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释放入血,而是在与抗原接触中发挥作用,因此T细胞主要是参与细胞免疫。人体内T细胞和B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多种抗原既可活化T细胞,又能刺激B细胞,而诱发细胞和体液两种免疫反应。

☚ 嗜酸性细胞   免疫细胞 ☛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主要存在于淋巴系统 (包括淋巴组织和淋巴液)中的圆形单核细胞。是淋巴组织和淋巴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也存在于除神经系统以外的血液和组织液中。形态大小不等,直径6~12μm,有一个大的圆形核和很少量的胞质。在生活状态时能运动,但移动较缓慢。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经血液流进中枢免疫器官的胸腺和腔上囊(或类囊器官),并分别分化成T细胞和B细胞。新近还发现一些与胸腺或腔上囊无关的淋巴细胞如杀伤细胞、D细胞、裸细胞等。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基础。
具有免疫潜力者为小淋巴细胞。过去曾认为小淋巴细胞是功能很低的衰老细胞。近期实验证实,它们并不是终末细胞,而是具有很大潜力的细胞。在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和特异性抗原的作用下能反向转化成幼稚的淋巴母细胞,也称免疫母细胞,继续增殖、分化。这个过程称为淋巴母细胞化或淋巴细胞转化。淋巴母细胞较小淋巴细胞体积增大2~3倍,呈阿米巴状,胞质着色浅,并出现空泡,核膜清晰,核内有两个以上的核仁。此时伴随有丝分裂的增殖,以后进入分裂间期,为下次分裂作准备。淋巴母细胞与发生发育中的原始淋巴细胞或幼稚淋巴细胞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但出现的条件是不同的。在免疫应答中,淋巴细胞的增殖主要靠淋巴母细胞。小淋巴细胞在向母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尚可合成并分泌许多可溶性生物学活性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淋巴细胞可反复循环于血液和淋巴组织间,这就是淋巴细胞再循环。再循环的途径有三:
❶从淋巴结和淋巴集结间: 淋巴细胞由淋巴结的毛细血管后静脉穿过内皮细胞缓慢移动进入淋巴结髓窦 (这个缓慢流经的区域称为浊流区),进而由输出淋巴管流入胸导管,再进入血流。
❷从血液流经脾脏: 淋巴细胞经血流穿过细胞间隙,进入外周小动脉鞘到边缘窦,再经静脉系统进入血流。
❸在外周血管: 淋巴细胞在外周血循环中流动,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局部组织,最后进入淋巴液。参加再循环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循环一周需时十几小时。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或异种抗原,加强免疫应答,便于消灭异物,或长期保持免疫记忆。对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淋巴细胞的认识,而且对于了解识别抗原、免疫应答、免疫功能、免疫记忆、免疫耐受性等都有积极的作用。重要的表面标志有同种异体抗原、异种抗原、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受体四类。
同种异体抗原需用近交系动物研究。由于小鼠容易获得大量近交系,故大都用小鼠作实验动物。同种异体抗原往往只出现在某一淋巴细胞的亚群。重要的同种异体抗原有:
❶Thy1抗原(旧称θ抗原),只存在于小鼠胸腺细胞和外周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和脑组织中,在皮肤和成纤维细胞中也含有少量,而在骨髓细胞和B细胞上尚未发现,故被认为是T细胞的标志。
❷Ly抗原,即淋巴细胞抗原,仅存在于胸腺和从胸腺发育来的淋巴细胞。Ly抗原有8种,其中的Ly1、Ly2、Ly3和Ly5仅存在于T细胞。Ly4存在于B细胞,而Ly8则T细胞和B细胞都有。
❸TL抗原,即胸腺白血病抗原,仅存在于胸腺细胞的表面,不存在于分化成熟的T细胞上,故被认为是一种早期分化抗原。
❹H-2抗原,即小鼠组织相容性抗原,小鼠体细胞全有,并非淋巴细胞的特有抗原,是个体之间特有的抗原。
❺Ia抗原,即I区相关抗原。这是由小鼠第17对染色体上能参与免疫应答的基因位点所管辖的抗原。Ia抗原大量存在于B细胞膜上,也存在于辅助T细胞、巨噬细胞、精细胞及上皮细胞上,而不存在于抑制T细胞及杀伤T细胞上。
❻PC-1抗原,即浆细胞抗原,只存在于由B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胞表面。
异种抗原是用动物的细胞(如淋巴细胞等)免疫异种动物,制出相应的抗血清,经吸收后,再用此抗血清检出的抗原。主要的是小鼠脑组织特异性抗原。由于小鼠的Thy抗原存在于胸腺及脑组织内,因而推测这两种组织有共同抗原。以鼠脑免疫兔和山羊,获得对胸腺细胞及T细胞的特异抗血清,再用此抗血清检测出的抗原,即称为小鼠脑组织特异性抗原,也称与脑组织相关的T细胞抗原,用以检测T细胞。
淋巴细胞的表面受体主要有:
❶Fc受体,是能与免疫球蛋白的Fc分段结合的受体。B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具有Fc受体。最近认为,活化的T细胞也显示有Fc受体。Fc受体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促使B细胞活化。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可通过Fc受体与靶细胞结合并杀伤靶细胞。吞噬细胞也可借此以吞噬异物。可用EA玫瑰花结来证明此受体的存在。
❷补体受体,是C3b和C3d的受体。B细胞表面有此两个受体。吞噬细胞只能结合C3b而不能结合C3d。补体受体能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促使B细胞活化,也有助于吞噬细胞发挥作用。可用EAC玫瑰花结试验证明此受体的存在。Fc受体和C3受体被认为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
❸异种红细胞受体,是激活的T细胞所特有的受体。人T细胞能借此与绵羊等异种动物的红细胞结合而形成E玫瑰花结。E玫瑰花结试验是鉴别T细胞的有效方法。人T细胞的这种受体称绵羊红细胞受体,对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链霉蛋白酶均敏感,说明它是一种蛋白质。
表面抗原受体是淋巴细胞的膜表面可捕获抗原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目前认为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IgM和IgD,而T细胞表面照理也应有表面抗原受体,但其本质尚不清楚(参见“T细胞”)。
淋巴细胞根据生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两个亚群: 短龄淋巴细胞,活3~4天; 长龄淋巴细胞,可活100天以上,甚至有活数年至数十年的。这种长龄的淋巴细胞也叫记忆细胞。这是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被激活后,中途停止分化而处于静止状态的细胞。它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长,能将抗原刺激的信息长期保存在细胞内,随着血流或淋巴液不断再循环或停留于一定部位,一旦再遇到同样的抗原刺激时,即分化、增殖。这种细胞对射线的抵抗力较强,可长期保持免疫潜力,适于紧急需要,在二次免疫应答中起作用。这就阐明了记忆细胞和回忆应答等常见的免疫现象。在不同的淋巴组织中,长龄淋巴细胞、短龄淋巴细胞数目多少不一。胸导管中的淋巴细胞多为长龄的。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全为短龄的。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多数是短龄的,离开胸腺的T细胞又多为长龄的。在外周免疫器官中,胸腺依赖区的淋巴细胞是长龄的,而非胸腺依赖区的淋巴细胞多是短龄的。血液中淋巴细胞长龄者较短龄者多。
淋巴细胞从发生上来看,可分为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电镜形态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表面标志和功能都不相同。
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同时,巨噬细胞在淋巴细胞实现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也起到桥梁和调节的作用。研究免疫应答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很重要的。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以抗原刺激为前提的,但淋巴细胞不能直接摄取抗原性物质,而巨噬细胞却具有强大的吞噬异物的能力,所以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表现为巨噬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信息传给T细胞,再由T细胞传给B细胞。也有可能是抗原吸附于巨噬细胞表面,再传给T细胞或B细胞。
T细胞和B细胞间的协同作用表现在对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应答。协同作用是复杂的,涉及到T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以及与抗原特异性B细胞相互作用。T细胞上的识别分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IgM样的免疫球蛋白,能在体内外介导T-B细胞协作。T-B细胞协同作用可通过下述任一方式发生:
❶通过直接接触以及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T细胞将抗原集中并传递至具有合适特异性的B细胞;
❷T细胞通过某种机制释放一种能刺激B细胞的产物。

T细胞和B细胞的特性

特 性T细胞B细胞
分布(%)(%)
骨髓
胸腺
胸导管
外周血
淋巴结
脾脏
<5
99
90±
60~70
65~85
35~50
>95
<1
10±
30~40
15~35
50~65
表面标志  
Thy1抗原
Ly1, 2, 3, 5抗原
TL抗原
小鼠脑组织特异性抗原
绵羊红细胞受体
+
+
+
+
+
-
-
-
-
-
Fc受体
C3受体
+
±

+
病毒受体麻疹病毒EB病毒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受体-+
对某些分裂原或刺激的反应  
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A(Con A)
 ⧻
±
-
美洲商陆(PWM)
细菌脂多糖(LPS)
抗免疫球蛋白

-
-

+
+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对药物等的敏感性--
甲基苄肼+-
硫唑嘌呤+-
环磷酰胺-+
抗淋巴细胞血清(ALS)+-
射线-, ++
其他  
吸附力
扫描电镜

表面较光滑

表面凹凸
不平
电泳(向阳极移动)较快较慢
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原特异性的抑制T细胞(Ts)通过释放抑制性物质可以阻止免疫应答和产生免疫耐受性。辅助T细胞 (TH)与表现IgM的B细胞间的协作使B细胞转向为表现IgG的B细胞。辅助作用可以是抗原特异性的或非抗原特异性的。最近认为T-B细胞间的协作要通过双重识别,即识别与自己相同的抗原和外来的异物抗原才能实现。除了T细胞和B细胞需要协作外,巨噬细胞对于B细胞的活化也是必需的。与巨噬细胞上的抗原相互作用对于刺激TH可能也是需要的。
Ts与T或B细胞的相互作用能封闭免疫应答; 而TH与巨噬细胞、B细胞及抗原的相互作用则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这之间有所谓正相刺激和负相刺激。TH能对B细胞起正相效应,但也能参与负反馈环,终止产生更多的TH。浆细胞的产物也能对该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有增强或抑制效应。此外,产生与T细胞反应的抗独特型抗体的浆细胞具有抑制或增强作用,取决于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例如能固定补体的抗独特型抗体能破坏TH,而不能固定补体者则刺激这些细胞。
☚ 粒细胞   T细胞 ☛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从染色形态学上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前者为幼稚型,后者为成熟型。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0 ~15μm,胞浆丰富,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疏松染成浅蓝色,浆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圆形,直径6~10μm,胞浆量少,着色较深,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正常值占白细胞总数的1/4。生理性增多见于生后1周至5岁以内的小儿;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性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等。

☚ 嗜碱性粒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
000089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