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系统是指体内以淋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组织而言,约占体重的1%。人类每天能生成约6.5×1010个淋巴细胞。淋巴组织遍布全身(中枢神经系统例外),包括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肠有关的淋巴组织、支气管有关的淋巴组织及泌尿系淋巴组织等。
淋巴结 淋巴结为卵圆形或豆形小结,直径自数百μm~1mm,分布于头部、腋窝、肘窝、鼠蹊、腘窝、胸腔、腹腔、腹膜后等处。淋巴结外有纤维组织被膜包裹,从被膜多处向内延伸成为小梁,并反复分支。淋巴结的基质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搭成网眼,其间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低倍镜下,淋巴结的切面分为皮质与髓质,皮质颜色较深,髓质颜色较淡。皮质有密集的淋巴组织,也有弥漫性淋巴组织,前者称为淋巴滤泡,由小淋巴细胞密聚构成圆形集合体,其中央称为生发中心,为大淋巴细胞构成的卵形区。淋巴滤泡紧靠包膜。皮质深部由弥漫性淋巴组织组成,并连接于髓索.这些部分之间并无清楚的界限。在髓质弥漫的淋巴组织称为髓索,髓索互相联合,在淋巴结门部,形成盲端。在淋巴结的实质内,也散在一些粒细胞及红细胞。
淋巴窦: 淋巴管自淋巴结凸面的多个部位穿过被膜,注入被膜下窦,沿小梁分布的皮质窦(中间窦)注入髓索间的髓质窦,于淋巴结门汇成淋巴输出管而离开淋巴结.皮质窦数量较少,管腔较窄,髓质窦较大,弯曲,反复分支吻合,将实质断割分成若干髓索,因而使髓质表现疏松.扫描电镜所见的淋巴窦为衬以一薄层内皮的隧道,窦腔内架设互相连接的星形细胞网桥,借纤维细胞的胞突与窦壁相连。在星形细胞网隙内含有巨噬细胞与少数小淋巴细胞,窦壁上皮无基底膜。皮质窦内层是细胞广泛交流的部位,髓质窦内巨噬细胞甚多。
血管: 小动脉由门进入淋巴结,沿髓索到达皮质,分支成毛细血管丛,密布于生发中心及皮质,于深皮质区汇成具有特殊结构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小静脉衬以立方上皮。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此穿过小静脉壁游走进入淋巴结的网隙内(图1)。


图1 淋巴结的结构及淋巴细胞游走路线


酶消化试验提示淋巴细胞具有表面碳水化物决定簇,即胞膜糖蛋白的碳水化物的一半,为表面认识部位的必要成分;立方上皮表面所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可能是选择性的捕捉循环中淋巴细胞的基础。
胸腺 是一个扁平的二叶组织块,呈三角状,底在下面,位于纵隔,在胸骨上部的后面,上面的尖伸入颈部。其大小与年龄有关,初生时重10~15g,出生二年内较大,至青春期渐增大至约30~40g,以后渐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所替代。胸腺外面包以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向实质伸入,形成不完全间隔,把胸腺分成很多小叶,小叶的中心是连续的,只于周边分开。胸腺的主要细胞成分为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小叶周边淋巴细胞多且密集,着色较深,称为皮质,小叶中心淋巴细胞较少,着色较淡称为髓质。
皮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呈星状,胞浆较少。大淋巴细胞较少,且多在皮质的周边,越向皮质深部小淋巴细胞越多,有丝分裂多见于皮质周边,而退化细胞多位于皮质的深部。在各细胞间散在一些巨噬细胞,浆细胞沿皮质的周边及血管分布,偶见组织嗜碱细胞。
髓质的网状细胞有多种形状,有些呈星形,在胞浆内有纤维;另一些则较大,胞浆较淡,并有大的细胞突起;另一些于胞浆中有颗粒;再有一些作圆形和扁平形,并互相围绕,形成Hassall小体。此小体直径约100μm,其中心的细胞可有退行性变或钙化。髓质的淋巴细胞比皮质少得多,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偶见巨噬细胞、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髓质中不见浆细胞(图2)。
血管和神经: 胸腺动脉随包膜及小叶间隔进入皮质及髓质交界处,再于皮质及髓质中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返回小叶间隔,成为静脉,最终汇成胸腺静脉。皮质内只有毛细血管。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中尚有小动脉及小静脉。在皮质内血液中的大分子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实质,而在髓质由于血管较大,血浆中的物质易于渗透,这样保护皮质的淋巴组织不至于接触抗原,这就是所谓抗原的血-胸腺屏障。大量的淋巴细胞通过皮、髓质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后静脉壁进入血流,在小叶间隔可见到淋巴管,但小叶实质中无淋巴管。胸腺的神经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图2 胸腺小叶(引自Weiss,1972)
1.包膜 2.小梁 3.PAS细胞 4.血管 5.上皮网状细胞 6.淋巴细胞 7.上皮细胞 8.胸腺小体
肠有关的淋巴组织沿全消化道分布的淋巴组织,称为肠有关淋巴组织。Waldeyer环位于最近端,包括舌、腭与咽扁桃腺。下面从食管到直肠,在固有层与粘膜下层中,淋巴细胞散在或聚集成淋巴小结,回肠Peyer淋巴集结与阑尾淋巴组织形成较高级的结构。肠壁的淋巴注入肠系膜淋巴管。Peyer淋巴集结是回肠固有层内最显著的集合淋巴小结,与肠腔仅隔一浅层上皮,表面缺乏肠绒毛,微生物等肠抗原易由此穿入。
支气管有关的淋巴组织 除纵隔淋巴结外,沿各级支气管固有层与粘膜下层都有淋巴组织,此等结构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密集所成的淋巴小结,周围有疏松的淋巴组织,无生发中心。
淋巴系统的功能解剖学概念 从发生与功能的角度看,可将淋巴系统分为三个连续的部分,即干细胞池、中枢淋巴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及外周淋巴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干细胞池 干细胞是所有淋巴细胞的未分化祖先细胞,具有复制、自我更新与分化为成熟细胞的能力。出生后骨髓是淋巴细胞的干细胞池。这些细胞可通过血流到达各器官。它们分化为何种血细胞系是由组织的造血微环境所决定的。
中枢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或其相当的器官,是干细胞分化增殖成淋巴细胞的器官。
(1)胸腺: 系哺乳类唯一的中枢淋巴器官,也是胚胎时期最早形成的淋巴器官。于胚胎早期从卵黄囊迁移来的干细胞“播种”于胸腺,出生后,自骨髓来的干细胞经过血流至胸腺,经过体液因子的作用分化成胸腺的淋巴细胞。先在胸腺的皮质部分化、增殖,以后渐向髓质移动。这些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时间很短,约为2~3日,或死于胸腺,或从胸腺进入血流,以后至周围淋巴器官的所谓胸腺依赖区居住、繁殖。胸腺依赖区包括淋巴结的深部皮质,脾的动脉周围淋巴细胞鞘,扁桃腺的小结节间区、阑尾淋巴组织和Peyer淋巴集结。在胸腺皮质部的淋巴细胞无免疫活性,对植物血凝集素无反应,对X线照射及皮质素的溶细胞作用均不敏感。当这些细胞渐移至髓质或进入血流后才获得了免疫活性。胸腺淋巴细胞称作T细胞,司细胞免疫,包括皮肤迟发超敏反应、排斥移植物、移植物排斥宿主反应、对病毒霉菌等的反应。初生小动物切除胸腺后血流中寿命长的淋巴细胞(T细胞)减少,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不发育;反之,如为成年小动物切除胸腺则不影响周围淋巴器官。这是由于新生小动物胸腺已发育完全,但周围淋巴器官的T细胞尚未完全建立,故切除胸腺后即影响其发育;而当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已被T细胞居住,繁殖,再切除胸腺则不发生细胞免疫功能的障碍。人类初生时免疫系统已完全成熟,不再依赖胸腺的完整。
(2) 腔上囊(bursa of Fabricius):系鸟类下肠管的一个淋巴器官,起源于一穴肛的阑尾状憩室。干细胞在腔上囊可以分化为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称为B细胞,司体液免疫。人类无腔上囊,其功能最初由胚胎肝完成,出生后可能由骨髓完成。分化形成的B细胞先进入血流,再至外周淋巴器官的B细胞区,包括淋巴结滤泡,的生发中心及髓质,脾白髓的生发中心及红髓。
中枢淋巴器官及周围淋巴器官的区别见表1。


表1 中枢与周围淋巴器官的区别

 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
分 布胸腺(所有脊椎动物)
腔上囊(鸟类)
胚胎肝、骨髓(?)(哺
乳类)
淋巴结、脾、沿消化
道、呼吸道等分
布的淋巴组织
起 源
淋巴成分的发生
淋巴组织的存留
内外胚层连接处
胚胎早期
出生后至青春期,以
后退化
中胚层
胚胎晚期及出生后
终身存在
淋巴细胞有丝分
裂的活跃度
很高,与抗原刺激无
关,无菌动物与正
常动物类似
仅依赖于抗原刺
激,无菌动物较
正常动物低
嗜派若宁大细胞
(原始免疫细
胞)、浆细胞或
生发中心形成
不显著,即使给予抗
原后亦不发生
投予抗原后即出现
群体再分布的特
仅借干细胞再分布
(不借已分化的淋
巴细胞)
借已分化的淋巴细
胞再分布
早期切除的后果免疫功能缺损,T或
B细胞缺乏
免疫功能无重要影

T细胞和B细胞在光镜下不易区别,在扫描电镜下T细胞微绒毛短粗,在细胞表面分布均匀;B细胞微绒毛基底较宽,长短不等,细胞表面不平。T细胞若受抗原刺激,分化为原淋巴细胞,再分裂增殖为效应淋巴细胞,而增强这个细胞的实力,少数成为免疫记忆细胞,当再次受抗原刺激时引起免疫反应,因此这种细胞又称抗原反应细胞。T细胞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B细胞又称抗体形成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先返祖成原淋巴细胞,除少量为静止的记忆细胞外,多数分裂、移行成合成抗体的浆细胞,这种细胞能产生并释放抗体。B细胞寿命较短,只存活数天,但可能有少数在抗原刺激后成为寿命长的记忆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区别见表2。


表2 人类T细胞与B细胞的比较

 T细胞B细胞
后天来源胸 腺骨髓或肠淋巴结?
主要分布 淋巴结

周围血
胸导管
深部皮质、滤泡外
小动脉周围淋巴鞘
60~80%
90%
生发中心、髓质
生发中心、红髓
10~20%
-
寿 命数月至数年数 天
分泌物淋巴因子免疫球蛋白
对下列刺激的反应  
植物血凝集素
细菌脂多醣
膜抗原 Theta抗原
移植抗原
Ig决定簇
补体决定簇
体外试验 细胞毒试验
转化试验
++
-
+
++
-
-
+
+
-
+
-
-
+
+
-
±
玫瑰花结试
与羊红细胞形成
玫瑰花结
(E-玫瑰花结)
与小鼠红细胞
或与抗体补体致
敏的家鸽红细胞
形成玫瑰花结
(EAC-玫瑰花结)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见图3) 多数淋巴细胞并非静止于某一部位,而是以特定的方式循环于体内。T和B细胞都可以再循环,可能在抗原刺激之后从小淋巴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而循环。在淋巴结再循环的小淋巴细胞从毛细血管后小静脉进入深部皮质区(一般不经过滤泡或生发中心),再移至髓质,进入髓窦,最后经淋巴管离开淋巴结而至胸导管(其中90%以上的小淋巴细胞属于再循环者),并进入血流。在大鼠用标记的小淋巴细胞显示这段再循环的时间至少为2~4小时。在脾脏小淋巴细胞从边缘窦的间隙进入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鞘。这些淋巴细胞如同在淋巴结相似,一般不通过淋巴滤泡或生发中心,它们离开淋巴细胞鞘的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可能自连接边缘带的连接管离开。在大鼠这段淋巴细胞循环经过的时间至少为2~3小时。部分肠有关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也进入再循环,例如在Peyer淋巴集结的小淋巴细


图3 淋巴细胞的发展和循环
(仿自Miller,1977)

胞从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后小静脉至弥散的滤泡间淋巴组织,再自乳糜管离开。在小啮齿动物,胸腺及骨髓并非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场所。小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即当抗原进入机体并沉着于某些淋巴组织引起刺激,机体即可通过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动员较多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较短时间内到达抗原所在的场所,与之接触,并发生免疫反应。
☚ 骨髓的结构和功能   脾脏的结构和功能 ☛
000073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