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液的生成
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而组织液则是毛细管透出的液体,因此决定淋巴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是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毛细淋巴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端管道,管腔较长而不规则,是由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其特点是细胞之间相互不连接,而是呈瓦片状或鱼鳞状相互叠盖,即一个内皮细胞的边缘重叠在邻近内皮细胞的边缘上。这种排列方式允许组织液以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细菌等微粒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因而具有活瓣样作用。当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时,组织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纤维丝可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此外,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吞饮机制及毛细淋巴管壁外基膜等特点,均有利于组织液进入淋巴管而形成淋巴液。每天循环血液中50%以上的血浆蛋白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并随水和盐等进入毛细淋巴管,然后经淋巴系统回流入静脉。在静息状态,从组织液进入淋巴液的蛋白质是一定的,如果淋巴液流量增加,则其中蛋白质浓度降低,但单位时间内回流入血的蛋白质总量不变。毛细血管内的各种类脂质进入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时,均需与蛋白质结合后才能通过。因此,当血浆类脂质增多或从血管壁运输不完全时,便积留在动脉管壁内,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动力是组织液压力与毛细淋巴管压力之差。所以,任何能增加组织液压或降低毛细淋巴管压的因素均可使淋巴流量增加,其中组织液压的变化对淋巴液的形成影响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