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涎石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涎石病sialolithaiasis

以颌下腺最多见。颌下腺导管较长,主要分泌粘液,且导管开口在口底,易落入异物。涎石多以脱落上皮、细菌、牙结石、谷皮或鱼刺等异物为核心。多见于青年男性。当进食涎液分泌旺盛时,即感腺体肿胀不适,食后肿胀逐渐消失。在导管部可触及坚硬的涎石,并有压痛。X线片可显涎石阴影。一般均需手术摘除。

涎石病

涎石病

涎石病是在大小涎腺及其导管系统中形成钙化凝结物和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涎石形成的原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种。全身因素: 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磷、钙在机体中的新陈代谢失调,血清中磷、钙含量增加,影响涎液磷、钙含量的加多,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涎石。局部因素:
❶涎液滞留: 涎腺导管受瘢痕、肿瘤的压迫,导管炎症,管腔缩窄或异物阻塞,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无机盐含量增加,发生沉积而形成涎石;
❷细菌、异物:是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而形成涎石。涎石的外形随着其位置不同而异,位于导管内者呈细条状、长柱状或椭圆形;位于腺内者呈球形或结节状,有时可能沿小导管成分支状; 位于腺体与导管交界处者为锥体状,基底部位腺体侧。表面光滑或粗糙,有时在表面出现一条长沟。颜色由淡黄至棕色。涎石的数量可能是单个或多个,体积从细砂粒至豌豆大小或更大,重量由2~3mg至20~30mg或更重。涎石成分的分析差异较大。主要由无机盐构成,磷酸钙含量最多约75%,碳酸钙约10~15%,其他有少量的钾、钠、氯、镁及铁的盐类。有机物约5%,即细菌、上皮细胞、粘液,其他可能见到异物,如牙刷毛、小骨刺、牙石、麦穗芒、鱼刺、脱落的导管上皮细胞等。剖面中心有核,核周围是不同厚度的层状构造物。脱钙切片观察,中心核是由有机物质和一些大小不等的腔隙构成。核周围是较规则的层状物,电子显微镜观察涎石的表面呈大小不均,形态多样的粗糙颗粒状,有的颗粒融合进而形成块状。扫描电镜观察,中心核是由多数12~20μm,表面光滑,似球形的多面结晶体构成。这些结晶体有互相融合形成更大团块的倾向。核周围的层状结构中也含有和中心核一样的多面结晶体,各层的厚度不一,走行也不规则,剖面呈涡卷状。涎腺及导管的组织形态改变与涎石的位置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涎石形成到一定大小影响涎液排泄时,被阻塞导管的近心段及腺泡因受涎液停滞的压力影响而扩张,上皮细胞出现破坏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并有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表现。最后出现腺组织完全萎缩,大量结缔组织形成并有脂肪组织混杂其间。
涎石病多发生在中年人,一般是20~40岁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导管内的涎石最多,而腺体内者少见。颌下腺涎石较腮腺涎石为多见,就生理学方面而言,颌下腺涎液较腮腺涎液更为碱性,钙与磷酸盐的浓度也较高一些,颌下腺分泌唾液的粘液含量较高,粘稠度比腮腺涎液为大,因而更易于形成涎石,从解剖上来看,颌下腺导管较腮腺导管为长,颌下腺导管走行方向是由下往上有一定的坡度,且颌下腺管离开腺体时在颌舌骨肌后缘弯曲90°,因而涎液更易于滞留,此外颌下腺导管口较大,且位于口底,较之腮腺导管口更易被损伤,也更易被异物侵入。因而颌下腺涎石多见。涎石通常发生在一个涎腺或导管内,少数可以在两个以上的腺或导管内同时发生,腺体内涎石由于阻塞的范围狭小,症状轻微,导管内的小涎石不阻碍唾液分泌,无自觉症状,小涎石也可能因唾液流出的压力自行排出,涎石变大阻塞唾液分泌,进食时,尤其是吃酸性食物涎液分泌功能迅速增加,而排出又受阻。故涎腺增大、胀痛,分泌量愈多症状愈严重,可能出现短暂剧烈疼痛,停食后,分泌减少,涎液缓慢被排出,症状减轻,逐渐消失。由于涎液停滞,发生逆行感染引起涎腺的慢性炎症。腺体增大、变硬、轻压痛,导管口红肿,导管内有脓液排出等症状。慢性涎腺炎也可能急性发作,甚至发展成为蜂窝织炎,而有急性炎症的全身及局部表现。如持续炎症,腺泡上皮逐渐被破坏,代之以纤维组织,分泌功能降低,唾液阻塞症状也随之减轻,甚至不明显。
在诊断涎石时,因口底组织松软应采用双手触诊,将一手的手指伸入口内,沿导管走行方向由后向前扪诊。另一手的手指放置口外的颌下,并用力向上,与口内手指协调扪触,能感觉涎石的硬块。X线照片对确定涎石的位置及体积有重要的意义。涎石为射线阻射区,颌下腺导管涎石在下颌横断颌片上能显示出; 颌下腺导管后份或颌下腺的涎石需下颌侧位片才能显示; 腮腺及其导管涎石在正面位片显示,但也有少数病例系软结石,钙化程度很低,在X线片上难以显示。
导管涎石应用外科手术摘除涎石,腺体涎石或导管腺体交界处涎石,应同时摘除腺体,已被炎症累及的涎腺按涎腺炎治疗。
颌下腺导管涎石摘除术 位于颌下腺导管口底段的涎石,在急性炎症被控制后,可作涎石摘除,手术前应明确涎石的存在与位置,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舌神经阻滞麻醉。助手先用手在口外颌下部将口底组织推向上,在涎石后方用缝线穿过导管深面,缝线二末端用血管钳钳夹,提起缝线作为牵引及固定局部组织,并防止手术操作时涎石后退,如果涎石体积不大,简单的方法是用棉花镊或弯头血管钳,沿导管方向将涎石及其周围组织夹在镊或钳的弯曲面固定涎石。在涎石部位的表面,沿导管方向切开粘膜,切口长度以能摘除涎石为度,一般不超过涎石的纵长过多。钝分离粘膜下组织,暴露导管。沿其长轴切开导管,用刮匙或其他器械取出涎石,盐水冲洗伤口,清除残余钙盐颗粒,减少作为钙盐沉积的核心。不长的切口不必作缝合,较长者可缝合数针口底粘膜,留下一段切口不作缝合,伤口也不必放置引流。术后3~4日内应注意口腔卫生,用一般漱口剂漱口,有缝合线者术后4日拆线,必要时也可给以适当的磺胺类药物。

☚ 颌下腺炎   涎瘘 ☛
000174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