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消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消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消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消化系统包括多个脏器并具有多种功能。放射性核素显象能显示消化系统大部分脏器的形态及病灶部位,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或生理性物质则可对某些脏器的功能进行检查。上述脏器显象和功能检查统称消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其中除肝胆检查(见“肝脏和胆道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条)外,其余的检查分述如下。
唾液腺显象 唾液腺小叶内导管的上皮细胞具有浓聚和分泌一些离子(如I-和TcO-4)的功能,静脉注射99mTeO4-,能在唾液腺内浓聚并暂时停留,因此,利用高锝酸盐作唾液腺显象,能如实反映腺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并可从放射性分布状况,反映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显象时,先给受检者皮下注射阿托品0.6~0.8mg (禁用阿托品者可不用),使99mTc在唾液腺内停留长些,20~30分钟后,静脉注射99mTcO4- 3~4mCi,15~20分钟后扫描或连续γ照相。显象应在唾液腺X线造影前进行,因后者可影响腺体摄99mTc的功能。
正常图形为两侧腮腺呈光滑卵圆形,颌下腺呈圆形或多叶形,两侧腺体的放射性分布一般对称,但大小、形态和位置可有变异。
异常图形可表现为局部冷区、局部热区、放射性均匀减低三种。边缘光滑的冷区,常为良性混合瘤、囊肿,偶见于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滑的冷区,应多考虑恶性肿瘤;局部热区只见于淋巴乳头状囊肿(Warthin’s disease);放射性均匀减低,见于恶性肿瘤及口、眼干燥综合征(Sj⍥g-ren综合征)等弥漫性炎症。唾液腺显象尚可用于了解术后或放射治疗后存在有功能的腺组织的部分和所在部位。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是一种先天性食管异常,即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细胞被与胃粘膜结构相同的柱状上皮细胞所代替,因此也与胃粘膜一样能浓聚99mTc。它能产生与胃炎、胃溃疡病相似的症状。如果静脉注射99n TcO-4 5mCi后20~40分钟作食管显象,可见食管下端有放射性浓聚,从而可以避免插管作活检检查。但在注射99mTcO-4后,除嘱病人配合不作吞咽动作外,还应用口腔抽液器抽出分泌的唾液,以防止因正常唾液腺分泌的99mTc咽入食管而造成误诊。
胃食管返流 应用放射性核素在治疗前后定量测定胃食管返流,较常用的钡剂透视、胃内插管等检查方法具有迅速、安全、灵敏、无创伤等优点。
病人空腹饮用含有胶体99mTc2S799mTc-DTPA100~300μCi的水果汁饮料300ml,饮后15分钟,将大视野或装有扩散型准直器的γ照相机探头置于病人(仰卧位)的腹部,腹部事先应用能充气的气袋等加压用品绑扎,以便在腹部加压。显象时使胃部显象区恰在探头视野下方1/3处,以便观察食管有无返流。当腹部逐步从10~35mmHg连续加压的同时连续每30秒显象一次,如用计算机对感兴趣区进行数据处理,可定出返流量。当压力为35mmHg时,食管内有超过4%的返流量可认为异常。在未加压时出现返流,称为“自发性返流”,如在加压时出现返流,称为“诱发性返流”。
胃显象 胃粘膜有分泌I-或TcO-4离子的功能,故可应用131I或99mTcO-4作胃显象剂。空腹4小时后静脉注射131I或99mTcO-4,15~30分钟后显象,取前后位。胃及十二指肠、肥大性胃炎、胃酸缺乏性胃炎呈正常显象;胃癌、肉瘤、胃溃疡可呈单个或多个放射性缺损区,或呈模糊显象; 胃手术后可见显象轮廓或位置改变。因胃有蠕动功能,可使其形态及容量发生变化,各部分的胃粘膜层结构和功能不一,胃底、大弯、小弯、胃窦和幽门等部分的分泌功能也各异,这些均使正常胃变异较大,从而限制了胃显象的价值。
胃排空时间试验 将适量放射性核素如胶体99mTc2S7、胶体113mIn或51Cr (Na251CrO4)加入标准餐内,混匀后给病人服下,在体表胃区进行显象或计数,可正确反映食物离开胃的时间,并能在生理条件下检查各种影响胃排空时间的疾病。一般以半排空时间表示。用流体作标准餐时,正常半排空时间为12±3分钟。排空时间加速,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排空时间迟缓,可见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手术后及胃恶性疾病。
美克憩室显象 参见“儿童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条。
肠道出血部位定位 快速注射99mTcO4-弹丸γ照相动态观察腹部,或静脉注射99mTc-红细胞或胶体99mTc2S7后在腹部作静态γ照相,能探查出肠道的出血部位,方法灵敏、快速,且无创伤。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出血部位,每分钟出血量在0.1~0.5ml时,均可见到出血部位有放射性浓聚区。出血为断续时,以99mTc-红细胞检查较为合适,因它能较长时间留于血循环中。多次照相能发现断续出血的部位。因胶体99mTc2S7可被肝脾自血液中逐步清除,宜于静脉注射后短时间内进行检查。
胰腺显象 胰腺能利用体内的氨基酸来合成多种消化酶,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氨基酸,可浓聚在胰腺的外分泌细胞内,在浓聚高峰时扫描或照相,能使胰腺显象。常用的显象剂为75Se-蛋氨酸。检查当日晨空腹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以提高胰腺摄取显象剂的量,并提供合成消化酶所需的其他氨基酸。2小时后静脉注射75Se-蛋氨酸250~500μCi,口服普鲁本辛15mg,30分钟后显象。显象时取仰卧位,并向右倾斜10°~15°,以减少肝脏的影响。显象后,用胶体198Au(或99mTc,113mIn)作肝显象,以准确显示肝的边缘。肝和近端小肠常浓聚更多的显象剂,使肝胰影象重叠,应用双道脉冲高度分析器和减法线路,可显示出胰腺的图象。连续γ照相可检查胰腺的动态功能。
正常图形中可见胰显象位于剑突以上,胰头于脊柱右侧缘,体部跨在主动脉及脊柱之上,尾部于脊柱左侧缘。正常亦有多种形态: 手枪型、马蹄型、乙状结肠型、水平型和少见的亚铃型、蛇型等。


图1 正常(马蹄型)胰腺显象
静脉注射75Se-蛋氨酸500μCi后半小时显象


胰腺局限性或节段性疾病,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较大的胰岛母细胞瘤等,显象可见局部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但胰腺癌在异常图象中仅占50%左右,应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诊断;而胰腺假性囊肿内如产生放射性消化酶时,亦可见到放射性增高区。急性胰腺炎可不显象,轻型者可呈正常显象。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由于出血、水肿和炎症等,显象多异常。急性胰腺炎好转3周后,可恢复正常图形。
慢性胰腺炎多显象迟缓,放射性普遍稀疏,分布不均匀或不显象者约占半数,1/3的病例可见局限性放射性缺损区。
非胰腺疾病可影响胰腺显象,其中有糖尿病、胃肠道手术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胃癌、胃炎、胃溃疡活动期、营养不良、甲亢等。
胰腺显象对诊断胰腺疾病,特别对诊断胰腺癌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准确率不很高,若能与其他检查如CT、超声断层显象等互相配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图2 胰腺癌显象
静脉注射75Se-蛋氨酸500μCi后一小时显象,胰腺
头、体、尾均未显示,手术证实为胰腺腺癌


脂肪代谢测定 三油酸甘油酯经胰腺脂肪酶和胆盐消化水解为甘油和油酸,后者经小肠吸收入血。未经消化水解的三油酸甘油酯,小肠不能吸收而自肠道排出。如肠腔粘膜结构与功能受损,油酸吸收功能亦下降,口服131I标记的三油酸甘油酯和131I标记的油酸,可分别了解胰腺分泌胰脂肪酶和小肠吸收油酸的功能。
检查前先用复方碘溶液封闭甲状腺,然后进行131I-三油酸甘油酯测定和131I-油酸测定。试验餐用131I-三油酸甘油酯(131I-油酸)30~300μCi和纯豆油、牛乳、葡萄糖和少许香料配制而成。服后2、4、6和24小时分别采抗凝血,并分别收集24、48和72小时的全部大便,应注意大便勿被尿液污染。测定1ml试验餐及1ml上述各血样的放射性,结合全血容量计算血中131I占服入131I的百分率(血131I率),再计算各次大便占服入131I的百分率(便131I率)。
正常人血131I率的峰值在服试验餐后2~6小时为10%左右;24~72小时的便131I率一般在3%左右。各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
胰脂肪酶分泌不足或肠道吸收功能低下,如慢性胰腺炎、胰岛细胞瘤、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血吸虫病或肝硬变等,131I-三油酸甘油酯试验为血131I率下降,便131I率明显增高。胃切除后引起消化液与食物混合不均匀,也可使便131I率增高。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脂肪痢,131I-油酸试验正常,而肠道疾病影响吸收时,可使131I-油酸试验的便131I率增高,例如局限性回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小肠淋巴肉瘤等。
此两种试验的血131I率可受到胃排空率、体内脂肪储存量、食入非放射性脂肪量等因素的影响。若三油酸甘油酯不纯,也可使试验结果不准。
胃肠道丢失蛋白质测定 一些胃肠道疾病会使血浆蛋白自胃肠道丢失。当蛋白的丢失和水解超过身体的合成能力,即可形成低血浆蛋白血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或其他大分子物质,它们也与血浆蛋白一样会自胃肠道丢失,当大便内的放射性增高时,即提示胃肠道有蛋白质丢失。
常用的示踪剂有131I(125I)-人血清白蛋白、51Cr-人血清白蛋白。注射示踪剂10分钟后采静脉血一次,以后每天采血一次共四天,并每24小时收集大便一次共四天。测定96小时大便总放射性占注入量的百分率;也可以每24小时大便的计数率除以收集大便前一天每毫升血清中的计数率,求出胃肠道每天清除血浆蛋白的毫升数。正常人每天仅有少量的血浆蛋白自胃肠道丢失,四天大便共排出的放射性占注入量的0.1~0.7%;每天胃肠道约清除5~40ml血浆蛋白。
某些胃肠道疾病如肥厚性胃炎、胃癌、淋巴瘤、炎性腹泻、局限性回肠炎、壶腹区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肠淋巴管扩张、肠道辐射损伤等,均可使血浆蛋白大量从胃肠道丢失,大便可排出注入量的2~40%,每天可清除50~1,800ml血浆蛋白。
胃肠道失血量测定 静脉注射51Cr标记的红细胞后,自红细胞中脱落的51Cr很少自大便排出,故只在红细胞进入胃肠道时大便中才出现放射性,说明胃肠道有出血。进入胃肠道的51Cr很少被重吸收,所以将每天大便中的放射性与每日每毫升血液中的放射性作比较,可准确计算出每天出血的毫升数。
静脉注射51Cr-红细胞150~200μCi后,连续收集72小时大便,防止尿液污染,在收集大便开始和结束时,分别采取静脉抗凝血5ml,将大便灰化或加水混匀称量,与两次血样品分别在井型闪烁计数器内测量放射性,将大便总放射性除以血液每毫升平均放射性,即得72小时胃肠的失血量(ml)。正常人每天平均自胃肠道失血0.489(0.02~1.44)ml,如超过3ml,即有临床意义。
此法测定胃肠道失血量比化学法正确,对慢性胃肠道失血引起的贫血能帮助确诊;如结合红细胞寿命测定,可鉴别寿命缩短是由于存在溶血或由于胃肠道失血引起。
胰岛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胰岛素为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内分泌激素,其主要功能为降低血糖。它的测定价值主要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胰岛细胞瘤,并用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避孕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等。正常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含量约5~20μU/ml。肥胖、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血浆含量较高。
胰岛细胞瘤时,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当胰岛细胞瘤症状发作时,血浆胰岛素含量增高,血糖降低;而在功能性反应性低血糖、亮氨酸敏感性低血糖及腹膜后肉瘤时,虽然血糖也降低,但血浆胰岛素含量正常。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明显低于正常,说明主要由于胰岛素产生不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说明主要由于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由于已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了内生抗体,会干扰测定结果,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不受内生抗体干扰的C-肽放射免疫分析。
胰高血糖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胰高血糖素为胰岛α细胞所分泌的多肽激素。正常人空腹时血浆含量为75±4pg/ml。它具有许多代谢功能,其中包括对葡萄糖、类脂质和氨基酸的代谢,对测定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肿瘤有意义。糖尿病人由于继发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也会出现高胰高血糖素血症。放射免疫分析中的抗血清能与胃肠道释放的胃肠胰高血糖素(gut glucagon)起交叉反应,因此很难精确测定胰高血糖素。
胃泌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胃泌素主要由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人体胃肠粘膜组织和血浆内有三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胃泌素。其中活性最高的是由17个氨基酸合成的多肽,称小胃泌素。另外两种是大胃泌素和大大胃泌素。大胃泌素也具有某些生物活性,大大胃泌素的生物活性不明。
小胃泌素空腹时正常值为25~120pg/ml,进食后、静脉滴注钙或刺激迷走神经,血清含量可增高。胃泌素瘤和A型萎缩性胃炎血清含量增高。A型萎缩性胃炎由于胃窦部G细胞过度增生,血清胃泌素含量可高于正常人8倍以上。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氮质症)患者可见胃泌素升高。
分泌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分泌素由十二指肠粘膜中的激素细胞分泌。酸性食物能刺激释放分泌素,后者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因此分泌素的含量可间接作为胰腺功能的指标。正常人空腹血浆含量为1,820μU/ml (400~3,500μU/ml)。
癌胚抗原(CEA)的放射免疫分析 参见“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条。
☚ 生殖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肝脏和胆道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
000187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3 9: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