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消化病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消化病学/先天性食管过短/先天性食管受压/先天性双食管/食管异位组织/右支气管起自食管/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弥漫性痉挛/食管肌性运动障碍/食管神经性运动障碍/食管神经官能症/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腐蚀性食管炎/急性化脓性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食管真菌感染/食管结核/食管梅毒/放射性食管炎/柱状上皮覆盖食管(Barrett食管)/肉芽肿性食管炎/食管良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食管良性溃疡/剥脱性浅表性食管炎/食管淀粉样变性/食管良性狭窄/缺铁性咽下困难/食管蹼/食管环/食管外受压/食管自发性破裂/食管壁内破裂和出血/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管憩室/弥漫性食管壁内假憩室/食管胃粘膜套叠/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急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巨肥症(Menetrier病)/胃反应性淋巴网状增生/嗜酸粒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胃血吸虫病/胃梅毒/胃结核/胃真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应激性溃疡/药物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手术后综合征/胃切除后吻合口炎/倾倒综合征/胃切除后餐后低血糖症/胃切除后双筒胃/胃手术后代谢障碍/胃息肉/胃良性肿瘤/胃囊肿/胃癌/表层分布性胃癌/胃平滑肌肉瘤/胃淋巴瘤/胃淋巴肉瘤/胃网状细胞肉瘤/胃淋巴网状细胞瘤/胃粘膜脱垂/急性胃扩张/成人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憩室/胃内异物/胃石症/胃淋巴管扩张症/胃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乳碱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伪膜性小肠结肠炎/葡萄球菌性肠炎/药物性肠病/病毒性胃肠炎/肠结核/Crohn病/十二指肠憩室/美格尔憩室/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小肠过敏性紫癜/原发性小肠溃疡/短肠综合征/盲襻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选择性吸收不良/慢性假性肠梗阻/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失蛋白性胃肠病/Whipple病/小肠良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十二指肠腺癌/空肠、回肠腺癌/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小肠平滑肌肉瘤/小肠横纹肌肉瘤/肠道多发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习惯性便秘/直肠性便秘/结肠激惹综合征/胃肠气胀症/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肠缺血综合征/结肠憩室病/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肠道气性囊肿/结肠软化斑/结肠与直肠良性肿瘤/结肠与直肠癌/原发性结肠、直肠恶性淋巴瘤/黄疸/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肝前性黄疸/肝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 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妊娠期黄疸/妊娠急性脂肪肝/复发性妊娠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狼疮样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病/肝炎后综合征/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输血后肝炎/肝硬化/结节性肝硬化/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炎后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心原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a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硬化/非肝硬化性肝纤维化/肝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肉瘤/肝母细胞瘤(肝胚胎瘤)/肝畸胎瘤/肝良性肿瘤/肝囊肿/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肝结核/肝梅毒/肝放线菌病/肝肉芽肿/脂肪肝/肝淀粉样变性/血色病/继发性肝铁质沉着病/肝豆状核变性/肝性卟啉病/肝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粘多糖病/肝类脂累积病/Gaucher病/Niemann- Pick病/组织细胞增生病X/遗传性酪氨酸代谢紊乱/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肝内静脉闭塞症/Cruveilhier-Baumgarten综合征/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性昏迷/肝肾综合征/胆总管囊肿/Caroli病(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胆管憩室/原发性胆道运动障碍/继发性胆道运动障碍/急性胆囊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囊切除后综合征/胆囊管综合征/胆道肿瘤/急性胰腺炎/Zieve综合征/急性复发性胰腺炎/胰性猝死/慢性胰腺炎/慢性复发性胰腺炎/胰性腹水/巨淀粉酶血症/胰腺良性肿瘤/胃泌素瘤/肠血管活性肽瘤/胰腺癌/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梗死/胰腺蒌缩/胰腺梅毒/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脂膜炎/网膜肿瘤/腹膜后纤维化/急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慢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胆汁性腹膜炎/腹膜假粘液瘤/腹膜间皮瘤/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腹腔镜检查

☚ 精神病医疗体育   消化病学 ☛

消化病学

消化病学

消化病学是涉及消化系统的一门临床学科。消化系统包括口腔与唾液腺、食管、胃、小肠、结肠、肝、胆道系统、胰腺,以及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等。但传统上将口腔与唾液腺疾病列为口腔病学。消化病学的任务是研究上述器官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特殊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以及联系基础学科有关的问题。在综合医院中,一般估计有功能性和器质性消化系统症状的病人约占总病人数的25~30%,可见消化系统疾病在机体各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为消化病学打下了基础。Beau-mont对一例胃外瘘病人的胃粘膜状态和胃分泌、蠕动的观察是胃肠生理学的一个开端。嗣后,发现胃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从而认识到消化是酶在一定的酸碱度条件下作用于食物的过程。巴甫洛夫(1849~1936)研究胃肠的神经分布,并阐述了条件反射和精神因素对消化的影响。十九世纪中期,Claude Bernard对肝脏的消化生理,及1902 Bayliss与Starling对胰腺的消化生理相继被证明,后两位学者分离出胃肠分泌素,成为人体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至此,消化的过程和其有关的神经体液因素开始被揭露,循此,现代消化生理学逐渐发展起来。
继Roentgen (1895)发明X射线后,Cannon (1898~1902)将铋造影剂喂动物并在X射线透视下观察胃肠的形态和运动。以后铋为钡所取代,成为现代胃肠X线检查的通用方法。Graham及Cole (1923)成功地设计X线胆囊、胆管造影术,迄今仍为诊断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Ewald (1875)和Rehfuss (1914)先后成功地用胃管抽取胃液以作分析。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Bevan和Kussmaul先后用金属硬直管观察食管和胃腔。Schin-dler及Wolf (1932)设计成功半曲式胃镜,取代了旧的硬直胃镜,胃镜检查从此得到较大推广。Hirschowitz(1958)创造纤维内镜,各种胃肠纤维内镜相继出现,成为胃肠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用内镜观察腹腔内器官始于Ott (1901),初用膀胱镜,后发展为现代的腹腔镜。随着消化系统基础学科的不断深入和检查方法的建立,消化病学作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得到发展,消化病学遂成为一个专门学科。此后又因消化病学内容的日益丰富,出现更细的学科分支,如肝脏病学、肛门直肠病学及胃肠内镜学等。一般习惯常把胃肠病学与消化病学等同起来; 亦有把胃肠病学局限于对胃肠道本身疾病的研究。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生理学家林可胜等对胃分泌和胃肠激素等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当时在临床上已有人侧重于消化病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消化病学在国内才得到蓬勃发展。
祖国医学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已有记载,提出“胃气为本”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以后把消化系统包括在“脾胃”这一概念里。宋代以来已有“脾胃”一门专科,元、金时代李东垣创立了“脾胃论”,后经明代张景岳和清代叶天士的发扬,“脾胃论”更臻完善。解放后祖国医学得到发扬,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和提高祖国医学中消化病的理论和实践,已获得可喜的成果。在1964、1978和1980年三次全国消化病学木会议上论文辈出,科研成果显著;1980年成立中华消化病学会,次年中华消化病杂志创刊。从事消化病学的专业医师遍及全国。
详尽的病史和细致的体格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必要基础。一般实验室检查应予重视,粪便检查对不少消化病如肠道感染和炎症及寄生虫病常具有诊断意义;尿的尿胆元、胆红素检查和血清胆红素测定对诊断黄疸有帮助;胃液分析,特别是最大胃酸分泌试验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和胃泌素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X线胃肠钡餐检查、钡剂灌肠和胆道造影是诊断胃肠道和胆道系统的重要步骤。胃肠道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胃肠道的粘膜形态,结合有关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能作出诊断。内镜逆行胆胰造影术(简称ERCP)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诊断胆道系统和胰腺疾病的新技术,以前难以诊断的有关疾病在临床上有可能由此而获得确诊。经插管或内镜取得的粘膜或病灶的脱落细胞的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癌肿等的诊断。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对诊断胆囊、胆管疾病有参考价值。各种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对各类吸收不良疾病常有诊断意义。有关血浆蛋白的各种检查、各种染料排泄试验、酶学检查、血氨测定和各种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肝脏病的诊断。有助于胰腺疾病诊断的有胰腺酶学检查和胰外功能试验。经穿刺(如肝穿刺、胰细针穿刺)和经活组织管(如小肠活组织采取管)采取的活组织检查,可对有关疾病作出病理诊断。超声探查,特别是B型和其他新型号的使用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对诊断肝脏、胆囊、胆管和胰腺疾病如肿瘤等达到高度的可靠性。
临床医学中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消化病。宜注意饮食卫生、节制和戒除烟酒,乐观和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消化功能的稳定,避免或慎用可导致消化系疾病的药物。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治病务求治本,力图找出并消除病因,同时也须进行相应的症状治疗。治病要治人,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和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集中西医学之长,进行综合疗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最后,要正确使用药物,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不可滥用药物。对症用药时要注意病情被掩盖而妨碍诊断。
建国以来中国消化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对食管癌、肝癌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人口的发病率普查,查明了高发区的发病情况和与其有关的因素。这些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疗效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用现代科学整理祖国医学,如针灸对胃肠功能的作用和祖国医学的脾胃论的探讨等均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石症等获得了显著疗效。
消化病学西医方面的进展也是很可观的。基础理论得到了丰富。越来越多的胃肠激素被发现,其分泌细胞(APUD cell)的形态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的性质已被阐明,其所起的介质、旁分泌、内分泌生理作用已被认为是消化系统和全身功能调节的重要环节,其形成的瘤肿(apudoma)被发现从而丰富了临床知识。胃肠激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对其微量、特异测定更趋完善,将更大程度地揭露其多方面的功能,从而增进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节和神经传递机理的认识。更多的胃肠激素和apudo-ma将被发现。由于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研究的发展,以及免疫在消化系疾病病因和治疗中作用地位的探讨,澄清了不少消化系疾病的免疫学问题从而为治疗提供了线索。免疫学的进展将为更多的消化病,包括肿瘤提供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理论基础,并展示瞩目的防治前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和酶标记等技术来测定微量的激素和免疫因子,将促进消化免疫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诊断,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可被发现。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如抗生素相关腹泻和胃切除手术后晚期出现的残胃癌的关系受到了重视,这类疾病越来越多见,其研究将导致更合理使用药物和增添了消化系的病理生理知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抗原和抗体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推进了肝脏疾病的病因诊断和预后估计。血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是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普查的有用手段。胃肠纤维内镜的问世是消化系病学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整个胃肠道都在内镜视野内,腹腔内镜可以观察腹腔内各脏器。内镜检查和通过内镜进行相应的脱落细胞和活组织检查,以及导管/造影术,使内镜检查已成为不少胃肠病诊断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治疗上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其他的诊断进展如血管造影术,在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内镜和内镜检查法的更臻完善,不仅将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且将用于科学研究,例如探索病理改变的进程、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消化酶及激素在各胃肠段的分布等。非创伤性检查,包括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显象、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 和呼吸试验等在消化病的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治疗方面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由消化道外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状态和愈合力,使病变部位得到功能调整,对于促进疾病的痊愈常起重大的甚至决定性作用。此外,基于消化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进展,新药合成获得了不少的成果,组胺H2受体拮抗药物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的溶胆固醇结石治疗和中链三酯治疗淋巴阻塞性腹泻都是显著的例子。可以预料药物分析合成工艺的高度发展,结合消化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成功制研更多的和特效性更高的药物。

☚ 消化病学   先天性食管过短 ☛
000161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