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蛤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海蛤壳

药名。见《饮片新参》。即蛤壳,详该条。

海蛤壳hǎi gé qiào

《本草纲目》介部第46卷海蛤(1)。药名。
【基原】为帘蛤科动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等几种海蛤的贝壳。
【别名】蛤壳(《本草原始》)。
【性味】咸,平。
❶《本经》:“味苦,平。”
❷《吴普本草》:“岐伯:甘。扁鹊:咸。”
❸《别录》:“咸,无毒。”
❹《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归经】
❶《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❷《要药分剂》:“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❶《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❷《别录》:“疗阴痿。”
❸《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❹《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❺《四声本草》:“止消渴,润五脏。”
❻《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❼《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❽《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并有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四钱;或入丸、散。

海蛤壳hǎiɡéqiào

即蛤壳。详该条。

海蛤壳

海蛤壳

海蛤壳,又名蛤壳、海蛤粉、蛤蜊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海蛤。为帘蛤科动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或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的贝壳。4~10月间采取,去肉,洗净,晒干。
青蛤壳略呈圆形,长、高均为3~5cm,厚1~1.5mm。外表面黄白色或棕红色,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央,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壳内面乳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带紫色,腹缘有整齐的小齿纹。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微腥,味微咸。
文蛤壳略呈扇形或三角形,长3~10cm,高2~8cm,厚1.5~2.5m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外表面黄褐色,全部或近壳顶有棕色或银灰色波状轮纹。壳内面乳白色或带青紫色,有光泽,腹缘光滑无齿纹。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微腥,味微咸。以上两种我国沿海各地有产; 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本品味咸,性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主治痰热喘嗽、胸胁刺痛、瘿瘤、痰核、湿热水肿、胃痛泛酸、遗精、白浊、带下、湿疹等证。如肺有痰热,咳嗽气喘,痰稠色黄而不易咯出或咳血者,可与青黛研末服。痰火郁结,咳逆,胸胁疼痛,可与桑白皮、山栀、黄芩、瓜蒌等同用。阴虚火旺之咳嗽痰红,以蛤粉拌炒阿胶治之,有滋阴降火,止咳化痰止血之效。本品咸能软坚散结,常配海藻、海带、昆布、海螵蛸用治瘿瘤; 配夏枯草、元参、牡蛎、贝母治瘰疬、痰核。其利水消肿之功,宜于痰饮停滞中焦,逆气不下,致喘促浮肿,胸胁胀满,小便不利者,可与防己、葶苈、郁李仁、桑白皮同用。若配黄柏,可治湿热下注之白浊、遗精;配椿根白皮、萹蓄、通草,能治白带,皆取其清热利湿之功。海蛤壳煅用,有制酸止痛作用,用治胃痛泛酸,如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气滞血瘀者,每与香附、五灵脂配合应用。此外,《类证活人书》以海蛤壳配滑石、芒硝,用治妇女伤寒血结胸痛。《传信方》以海蛤末,蜜水调服治血痢内热。《杨氏家藏方》以蛤粉配槐花研末服,治鼻衄不止,兼治便血不止。海蛤壳煅后研末外用,能清热收湿敛疮,如与铅丹、冰片共研细末,液体石蜡调膏外涂,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 配煅石膏、轻粉、黄柏末、麻油调敷,搽皮肤湿疹、黄水疮及酒皶鼻。煎服,9~15g。
实验研究: 文蛤和青蛤的贝壳均含碳酸钙、甲壳质等。

☚ 海浮石   瓦楞子 ☛
000027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