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神 海神台湾民间故事集。汪兆骞、倪林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201页。 ☚ 香妃的传说 金山岭长城 ☛ 海神 海神亦题《违誓失箓》、《徐长》。南朝宋志怪小说。刘义庆撰。原载《幽明录》。《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太平广记》卷二九四均引为《世说》篇目(今《世说》无此文)。鲁迅《古小说钩沉》、郑晚晴校注《幽明录》皆辑录。李继芬等《汉魏六朝小说选译》选录。作品记叙:吴兴(在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徐长和鲍南海神向来就有仙凡之间的交情。海神想把神术传给徐长,叫他先立誓。徐长发誓永不做官,于是就接受了符册。以后,他常见八大神仙在身旁,并能知道过去和未来之事,才识也日有长进,县里乡里人都赞美他。县令想用他为主簿,徐长很高兴。就在这时,八大神仙不见了七个,剩下的一个态度也非常傲慢。徐长问他原因,神说徐违背了誓言,神不再帮助他。一神留下,也只是为了守卫符册。徐就交还符册,这个神也离去。小说通过徐长违誓失神助的故事,说明了做人应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表里如一。徐长修仙是假,入仕为真,他不过是把修仙做为入仕的敲门砖而已。作品含有微讥那些学道不诚者的意味。作品语言简炼,流畅,设想新奇,如描写徐长受箓后,八大神常在徐长身侧出现,待徐长违誓入仕时,“八神一朝不见七人,余一人倨傲不如常”等,使人读来隽永有味,受到一定教益。 ☚ 倮人 违誓失箓 ☛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海神 海神 hǎishén 傳說中的司海之神或海中之神。此稱始於先秦。古代稱海神者甚多,其形亦各異。《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黄蛇,踐兩黄蛇,名曰禺䝞。黄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䝞處東海,是爲海神。”《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爲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濡水》:“《三齊略記》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爲之竪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人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脚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脚猶立,後脚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衆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海神》:“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狀若雪山。嘗有海神臨海而射,故海浪高若既下,下者乃復高,不爲民害。父老云:凡渡海至海安所,聞濤聲哮吼,大地震動,則知三四日内有大風雨,不可渡。又每月十八日勿渡,渡則攖海神之怒。又云:凡渡海風波不起,島嶼晴明,忽見朱旗絳節,驂駕雙螭,海女人魚,後先導從,是海神遊也……嘉靖間有渡瓊海者,見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餘,朱髮長髯,冠劍偉麗,衆驚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過,有光景經久不滅。” 地神 地神只(方只;后只;皇只;地只;顺只;黄只;皇地只) 土(土官;土神;土地神) 社(社神;社鬼;社公;社长) 阴神 地母 地媪 富妪 富媪 神媪 媪神 灵媪 青牛妪 ☚ 女神 天神 ☛ 海神 海神民间所敬之神。海神崇拜,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大海的浩瀚无垠及惊涛骇浪令古人畏惧,因而产生了有神主之的观念,随之出现了海神信仰。“海神”一名则始见于《山海经》。其《大荒东经》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䝞。黄帝生禺䝞, 禺䝞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 禺䝞处东海,是为海神。”《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又 《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以上所说禺䝞、禺强(又名禺京)、不廷胡余即较早的海神形象。观其形态,尚处于动物神向人神的过渡阶段。不过称禺䝞、禺京为黄帝子孙,乃战国时人附会之说。近人认为此类海神与海中大“鱼”——鲸有一定关联,似有所据。秦始皇时代的人们,即常以海神为海中之大鱼。汉代以来,民间对海神的信仰趋于人神化,遂有如对河伯那样,为海神取名之举,出现了“四海神君”,并为其加官封爵。以后又出现了地方性海神,如 “天妃” (又称妈祖)、“三婆婆”、“临水陈夫人”等。千百年来,海神崇拜长盛不衰。如李白《横江词》诗:“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而近代对天妃之信仰尤虔。参见“四海神君”、“天妃”、“四海之神” 诸条。 ☚ 济伯 禺䝞 ☛ 海神god of se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