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许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许楣1797—1870道光进士,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晚年在江苏通州(今南通)敦善书院讲学。反对复古倒退。1846年著《钞币论》,用金属主义观点解释货币,批驳王瑬的《钱币刍言》,著有《钞币论》、《真意斋诗存》等。参见“钞币论”。 许楣 许楣1797—1870字辛木,清末浙江海宁县人。道光十三年 (1833年) 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因病回家,从事著述。咸丰十年 (1860年)在通州任敦善书院讲席。著作有《真意斋诗文集》、《钞币论》 等。《钞币论》 写于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其兄许梿 (1787—1862) 为此书作序言并附许多按语,是专门批判王瑬货币思想的一部专著。在货币理论方面,能否以纸代钱 (银),是许楣与王瑬争论的焦点。许楣从货币金属主义观点出发,驳斥王瑬钞可代银的观点,认为以纸代钱即发行不兑现的纸币不可行,只有可兑现的纸币即“以纸取钱”才是可行的良法。因为天生五金,各有一定的贵贱品级,不能相代,人们决不愿意以贵易贱。金与银同为贵金属,银一两倘不能代金一两,何况纸币与银的贵贱相差如此遥远。从纸不可代银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不兑现纸币流通,反对王瑬的行钞主张,但对当时商人发行的可兑换的会票、钱票则持肯定态度,要求国家不干涉钱庄发行会票钱票。认为金银货币和其他商品的贵贱是由本身的数量决定的。如说:“物多则贱,少则贵”,“天下之物,惟有尽故贵,无尽故贱。” (同上书,《钞利条论第一》) 在货币流通理论方面,针对王瑬提出的“造钞约已足天下之用,则当停止”的观点,指出为满足流通需要的发行 (足天下之用) 和满足国家财政需要的发行 (足国家之用) 之间的区别,论述了财政发行和纸币稳定之间的矛盾,断言为弥补财政需要而发钞,必然使发行量超过流通需要,导致纸币贬值,从而加剧财政困难,引起增发纸币的恶性循环。针对王瑬反对积钱为本,认为民间所有之银即国家用钞之本的谬论,指出“百姓家有亿万之银而国家造钞以易之,是以钞为易银之本耳,何尝以银为用钞之本” (同上书,《钞币杂论第一》),从而揭露了王瑬主张以发钞为手段掠夺民间白银,反说这是“用钞之本”的欺骗性。指出王瑬关于废银行钞,富家就会拿出藏银换钞,从而银出钞藏、去壅塞之弊的观点的虚妄,提出“藏实弃虚” (同上书,《钞利条论第十五》) 是废银行钞的必然结果。并对王瑬所宣扬的22大利,逐一驳斥论述了如果实现王瑬的通货膨胀主张必将产生的恶果。明确指出封建朝廷滥发纸币是一种罔民之政,“君操其权,而民受其害” (同上书,《行钞条论第十八》)。对王瑬鼓吹行钞为“禁烟第一妙法”的荒谬论点也予以驳斥,指出按照王瑬的行钞办法,结果必然是“鸦片贻祸更大”,“驱银出洋” (同上书,《钞利条论第四》)。许楣的货币论述,批判了王瑬的名目主义货币观点,揭露了封建君主滥发纸币的掠夺性及危害性。其要求稳定币值,维护商人利益的思想,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还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货币,也未能提出任何货币改革主张。(参见“《钞币论》”) ☚ 魏源 王茂荫 ☛ 许楣1797—1870字辛木。清浙江海宁(今海宁西南)人。道光进士,曾任户部贵州司主事。后引疾返乡,教课子侄,并潜心著述。咸丰十年(1860)任江苏通州(今南通)敦善书院讲习。他反对复古倒退。道光二十六年(1846)著《钞币论》,逐条批驳王瑬的《钱币刍言》。认为只有具有十足价值的贵金属货币才是货币,没有价值的货币代表物如纸币等不能成为货币。揭露王瑬主张的实质是“以纸代钱,而至欲尽易天下百姓之财”,必然造成通货膨胀之严重恶果。其观点在理论上并不正确,但在当时影响很大。著作还有《真意斋诗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