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源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源阁清杨以增室名。辑刊有《海源阁丛书》,其子绍和著有《海源阁藏书目》,杨保彝编有《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海源,大海的源头。《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杨以增自作《海源阁记》:“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并藉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书并识。”(引自《文史知识》1997年第12期)杨以增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海源阁最终藏书总量达3705部,计224600余卷。列为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与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有南瞿北杨之称。 海源阁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藏书处为海源阁,清山东聊城人。乾隆五十二年生,咸丰五年卒。嘉庆进士,官至河道总督。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所收十万卷,构海源阁藏之,刊《海源阁丛书》。子绍和撰《楹书隅录》。别辟书室曰“宋存”,以庋宋元精椠。 海源阁见“杨以增”。 海源阁著名私人藏书楼。位于山东聊城。楼主是清代藏书家杨以增、杨绍和父子。杨以增(1787~1855)字益之,一字至堂。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河南河道总督。杨绍和(1830~1875)字彦合,又字勰卿。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海源阁藏书主要得自藏书家汪士钟艺芸书舍散出的藏书,汪氏收集的乾、嘉苏州 “藏书四友” (黄丕烈、周锡瓒、袁廷梼、顾之逵)藏宋、元精本大半转归杨以增所得。其后杨绍和继承父志,收购端华怡府百余年藏书甚多,使藏书规模扩大。据杨以增之孙杨保彝编 《海源阁书目》 ,经、史、子、集4部共3336种,20.83万卷。海源阁藏书多珍本,宋、元本有469部,以 “四经四史” ( 《毛诗》《周礼》 《仪礼》 《礼记》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藏本最知名。杨氏海源阁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私家藏书中心,在清代后期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齐名,有 “南瞿北杨” 之称。海源阁藏书虽在20世纪20年代末散失,但不少珍本被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保存下来。1956年,海源阁旧址被列为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藏遗书珍本有44种收入《中国版刻图录》。 海源阁 海源阁著名藏书楼。座落于聊城市万寿观街。由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杨以增建于1840年。整个建筑为坐北朝南的三楹中国式二层楼房,上层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海源阁经杨以增及其子杨绍和、孙杨保彝三世经营,至清末,藏书达3680余部、224600余卷。与常熟瞿氏“铁琴钢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为我国清代四大藏书名楼,并有“南瞿北杨”之称。海源阁主要藏书目录,有杨绍和编著的《楹书隅录》10卷,杨保彝编著的《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4卷、《海源阁书目》6卷及《海源阁金石目录》5册。海源阁传至第四代,因战乱等原因,图书逐渐散出。1928年后曾分别将藏书移至天津英租界和济南纬一路东兴里杨氏新居。后几经周折,藏书多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收藏,部分图书散失于海内外。1956年12月,海源阁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烟台人民广播电台 海岱新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