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海洋捕捞渔业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海洋捕捞渔业经济economics of marinefishery

海洋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捕捞、冷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再生产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海洋捕捞渔业是水产品生产的主要部门。1982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不包括藻类)7 680万吨中, 约有90%来自海洋捕捞业。
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经济概况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中的动植物资源约有20万种, 其中鱼类约有2万种, 具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 估计潜在渔获量在1亿~2亿吨之间: 头足类约有500种,估计年产潜力在5 000万吨以上; 浮游动物可供商品捕捞的有20多种; 藻类可供人类食用的约有70种。此外, 还有许多可供药用的生物资源。20世纪初, 世界海洋渔获量只有350万吨, 1950年达到1 889万吨, 1964年5 300万吨, 1970年6 100万吨, 1980年6 458万吨, 1984年7 305万吨, 比20世纪初增长近20倍,比1950年增长2.9倍。世界海洋捕捞渔业最发达的是日本, 1984年海洋渔获量达1 182万吨, 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16%; 其次是苏联971万吨, 美国474万吨, 智利450万吨,中国394万吨, 秘鲁297万吨。70年代以来, 以南朝鲜、智利和秘鲁的海洋捕捞渔业发展最快。南朝鲜1970年海洋渔获量只有84万吨, 1985年发展到265万吨,15年增长2.1倍。智利1977年为128万吨,1984年发展到450万吨,7年增长2.5倍。秘鲁1979年为136万吨,1984年达297万吨,5年增长约1.2倍。
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由于沿岸、近海水域多受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资源衰减,许多国家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渔区;加之捕捞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渔船的吨级和船队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向外海、深海、远洋作业方向发展。至8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的渔获量中,外海、远洋捕捞产量占20~40%。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上投入捕捞业的100吨级以上的渔船有2万多艘,总吨位达900多万吨。其中,苏联、日本两国,约占海船总数的1/3, 占总吨位的1/2。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用30亿美元建造设备先进的大型渔船1900多艘,在1976~1980年又投资51亿卢布建造大型远洋渔船。发展海洋捕捞渔业虽然投资大,但利润大、创汇多。据苏联测算,海洋捕捞渔业比陆地肉食动物饲养业的产品成本低4/5,单位投资节省1/2。据日本调查,远洋捕渔业利润达13%。海洋渔业产品一般比农牧产品的创汇率要高1~3倍。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经济概况 中国东部和南部面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有大、小渔港700多处。有1 500多种鱼类,多属区域性种群。沿岸、近海海域以底层、近底层鱼类为主,其次是中上层鱼类。各海区分布的主体鱼种类各异:❶南海具热带性鱼类特色,单鱼种群不大且分散,种类繁多相互混栖,近底层和底层鱼类占海区产量的50%,
❷东海与黄海南部以暖温性种群为主,单鱼种群体大,密集的品种多于其他海区,历史上年产10万吨以上的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鱼、鲐鱼等,近底层和底层占海区产量40%;
❸渤海与黄海北部以暖温性种群占优势,冷温性鱼种通常占总渔获量7~8%,主要有太平洋鲱鱼、高眼鲽等,还有中国对虾、毛虾等。1985年前资源利用状况是:沿岸、近海资源利用过度,外海利用不足;底层鱼类利用过度、中上层鱼类尚有潜力;主要经济鱼类品种利用过度,资源严重衰退,小宗品种尚有潜力。
中国海洋捕捞生产所使用的渔船,在1955年仅拥有机动渔船500多艘、5万多马力,木帆船10多万只;至1982年全国机动渔船增加到9.6万艘、438万马力,机动渔船的捕捞产量占海洋捕捞产量的80%。70年代后期,近海渔船发展失控,1981~1985年每年动力渔船平均增加1.6万艘、36.5万马力,其中绝大部分为20马力以下的小型渔船,大大加重了沿岸近海渔场的负担。到1985年拥有海洋机动渔船13.3万余艘、495万余马力;木帆渔船9.4万只、19.6万吨位。作业渔法主要有拖网、围网、流网、定置作业和钓业。拖网作业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其中,南海拖网作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60%,东海约占40%。定置作业产量占总产量30%,在东海、黄海、渤海均占重要地位。围网作业产量占总产量的15%,东海围网由于近海资源减少,渔获锐减;灯光围网捕上层鱼类产量却稳定增长。流网作业分布面广,80年代初期,流网作业小马力船发展很快,占总船数42%左右,产量占总产量的12.3%。钓鱼仅占总产量2%左右。网具改革和渔船技术装备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60年代以来,原使用的植物纤维网具材料被合成纤维所代替,渔船逐步装备了渔探仪、起网机、定位仪、雷达、电讯等助渔、导航仪器。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中,国营企业有39个,职工8万多人,机动生产渔船1 800多艘, 已发展成为捕捞、制冰、加工、绳网制作、渔船修造综合性企业。捕捞作业方式以拖网为主,年产量达60万吨, 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7%左右。80年代初以来,扩大企业自主权,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行经济承包制,把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层层落实各项经济指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渔船出航率,节约物耗,降低成本,开展产品加工增值,加以市场鱼价放开,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据17个重点国营渔业企业的统计,1985年与1981年相比:产量增长3.1%,渔船出航率由55.2%增长到64.4%,平均每马力渔获量增长9.9%,平均每吨鱼产品产值由464元,上升到757元,销售收入增长了80.2%;生产成本由占产品总收入的97.3%,降为89.2%,企业总利润达1.1亿元以上,增长了3.8倍。合作渔业经济居主体地位。现有渔业乡304个,渔业村2 647个,渔业人口371万余人,劳动力159.5万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所有, 由生产队统一经营核算、统一分配,鱼货由国家统一派购。1979年以来,进行渔业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构。1983年后,各地采取船网工具折价下放到船,以船核算,作业单位(船)成为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的实体,增强了渔民自主经营的责任感。到1985年实行以船核算的单位占到82%,大包干的占16%。一些生产单位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多种经营、横向联合兴办渔工商联合体,把生产、运输、加工、产品销售各个经济活动过程衔接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了生产,提高了效益。据海洋渔业社队基本核算单位收益分配统计,1984年与1980年相比:总收入增长98.2%,生产费用支出下降4.1%,纯收入增长1.2倍,缴纳税金增长1.2倍,集体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增加2.1倍,社员平均每人分配增加1.6倍。1985年社员平均每人收入达600多元,为1980年173元的2.5倍。
中国海洋捕捞,1957年产量达181万吨,1953~1957年平均递增率达12.7%。1962年产量下降为141万吨。1963年开始进行三年调整,到1965年产量增长到200多万吨。1974年产量虽然突破了300万吨, 但超资源负荷,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导致70年代后期总产量下降。1979年总产量仅为277万吨,大黄鱼降为8.6万吨,为最高年产1974年19万吨的45%: 小黄鱼产3.5万吨, 为1957年最高年产16万吨的22%; 机帆渔船单位马力产量由1吨降为0.7吨左右,生产单位普遍亏损。1979年2月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以后, 由于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 发展外海渔业; 建立健全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对主要渔场渔汛生产由国家统一安排,分级管理, 控制捕捞强度, 增殖资源等措施,形势逐渐好转, 1985年产量达348.5万吨。
1981~1985年期间, 中国在发展海洋捕捞渔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❶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减少和控制破坏资源较严重的底拖网和定置渔业, 恢复和适当发展围网、流网和钓业。调整前的1978年与调整后的1985年相比: 围网、流网、钓业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17.4%上升到29.6%, 拖网与定置作业产量的比重由81.8%下降到70.3%。
❷加快新渔场新资源的开发。大型机动渔船开发对马、五岛渔场; 南海发展中深海作业船1 600艘, 开发西沙、南沙、中沙、台湾浅滩渔场;东海开发上层鱼类, 发展机帆灯围作业600多组;黄海开发远东拟沙丁鱼等资源,辽东湾加强资源保护利用。海蜇产量由几千吨上升到3万吨。挖掘地方品种,虾、蟹产量达66万余吨, 已由小宗变为大宗产品。
❸建设人工鱼礁渔场试验点达21个县、市,31个礁区投放8.3万空立方体。1985年黄海、渤海区人工放流3厘米对虾苗达13亿尾, 增殖对虾产量4 000吨, 占全渔场对虾总产量的20%左右。
❹发展远洋渔业。1985年3月10日由13艘生产船和运输船组成第一支远洋船队启程,远航西非海区, 同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等国家的有关企业进行合作捕鱼, 运回国内3 000吨供应市场。
中国海产品流通体制几经变化。1949~1956年是自由购销时期, 国营商业、合作商业与个体商贩并存,渔民自愿投售。从1957年起实行水产品统购和派购,形成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1979年开始实行“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逐步减少派购, 增加市场调节。1985年市场鱼价全部放开, 实行自由购销, 鼓励产销直接见面, 放手让国营商业、合作商业、有证商贩参加市场竞争和调节。城市兴办鲜活水产品市场、贸易货栈,为生产、经营、消费者提供方便。同时改革了水产品进出口管理, 放宽批准权限。1985年海水产品出口6万余吨, 比1980年增长15.4%,国营商业海水产品购销量逐年减少,1980年收购183万吨, 占产量的65.2%; 1985年下降为107万吨左右,占产量的30%。国营商业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积极投放和收购, 发挥主渠道作用,稳定物价, 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1980年以来, 国内水产品消费水平有所提高。1985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量年达3.25千克,比1980年人均2.75千克增长2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