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江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古称涪陵江,又称黔江。源于黔西北乌蒙山东坡。上游支流六冲河和倮垛河汇合后称鸭池河,息峰乌江渡以下始称乌江。于涪陵市注入长江。长1037千米 (贵州境内802.1千米,四川境内162.8千米,两省界河72.1千米)。化屋基以上为上游,长325.6千米,流向东,穿行于碳酸盐岩广布的高原山地区; 化屋基一思南城段为中游,流向北东,长366.8千米,江面扩宽,水势平缓,两岸多有高百余米的陡崖。思南以下为下游,流向北,长344.6千米,山地峡谷与丘陵宽谷交替,有大小险滩100余处。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1000立方米/秒。乌江渡库区、乌江渡一六厂和构皮滩一涪陵三段通航,总里程562千米,四川白涛以下可通行300吨级驳船队。沿江大城镇有思南、沿河、彭水、武隆和涪陵市。长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野洛河、偏岩河、湘江、清水江、余庆河、石阡河、甘龙河、唐昌河 (濯河)、洪渡河、郁江、芙蓉江和大溪河,分布对称,成格子状水系。 乌江 乌江Wujiang又名黔江。长江上游南岸重要支流。在贵州省北部和四川省东南部。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皆发源于乌蒙山东麓,在贵州省黔西县南汇合后称鸭池河。东北流至息烽县乌江渡以下始称乌江。后经思南、沿河等县至四川省酉阳县龚滩,折向西北,在涪陵入长江,全长1 050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29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猫跳河、清水江和偏岩河等。乌江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谷深水急,多险滩和溶洞、伏流。航行摆渡比较困难。中游穿行在大娄山、武陵山间,两岸陡壁悬崖,河底礁石密布,水流旋转湍急,向有“天险”之称,并有“走尽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之谚语。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数次突破乌江天险,迂回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淘槽、炸礁、炸滩等工程,使乌江中、下游可日夜航行。乌江流域大部分在“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降水量在1 000—1 200毫米之间,且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因此乌江的洪水不大,与长江北岸的嘉陵江形成鲜明的对照。乌江是我国水电“富矿”,经规划准备建立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沱、彭水和大溪口九座梯级大电站,装机总容量可达856万千瓦,年发电量420亿度。其中乌江渡电站已建成投产。乌江梯级电站的开发,对改善干流航运条件和支援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将起重要作用。 ☚ 沱江 汉水 ☛ 乌江 乌江Wujiang又名黔江。长江上游支流。有南北两个源头,流经贵州省息烽、遵义之间的乌江渡口后折向东北方向,始称乌江。乌江在四川省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 018公里,流域面积8.68万平方公里。支流有猫跳河、清水江和偏岩河等。乌江上游经石灰岩地区,多溶洞、伏流;中游穿行在大娄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中,峡谷深达200—300米,谷深流急,险滩相连,素有天险之称。1935年1月—3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多次强渡此江。乌江水利资源丰富,但滩险流急,不利航行。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治理,已开辟航道500多公里,并建立了水电站,使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 吐鲁番盆地 西湖 ☛ 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秦置乌江亭。因有乌江而得名。楚汉之争,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溃败至此自刎。 乌江长江上游支流,位于贵州北部和四川东南部。1935年1~3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多次渡过号称“天险”的乌江。 乌江 乌江长江上游右岸支流。源出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东麓,有南(三岔河)、北(六冲河)两源,汇合于化屋基,流经贵州、四川两省,于涪陵市注入长江。干流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2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2123米,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1042.6万千瓦。化屋基以上为上游,长325.6公里;化屋基至思南为中游,长366.8公里;思南以下为下游,长344.6公里。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15条,较大的有猫跳河、湘江、清水河、濯河、洪渡河、郁江、芙蓉江等。航道经过多年整治,涪陵以上447公里可全线通航。 ☚ 龙溪河 六冲河 ☛ 乌江《寻阳地记》中九江之一。今址待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