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录 《海录》是中国第一部远及大西洋及欧美各国的世界旅行记。清代谢清高口授、其友人杨炳南(一说吴兰修)笔录而成。有《海外番夷录》本、《海山仙馆丛书本》、《舟车所至》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以及吕调阳重刻本、谢云龙重刻本、冯承钧注释本等。 谢清高(1765—1821)是中国清代第一位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清嘉应州(治所在今广东梅县)金盘堡人。出生贫苦农家,自幼聪明勤快,因读书不成,遂经商,常往来广东内地与海南岛之间。18岁随外商船舶出洋,遍历各国,习其语言,记其岛屿、民族、城寨、风俗和物产。航海14年,获极为丰富的海外知识。31岁时患眼疾,不幸双目失明。以后流寓澳门,以通译为生。杨炳南,字秋衡,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据一些《海录》版本书首的杨炳南序告,杨氏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春游澳门时遇谢清高,记其所言。吴兰修,字石华,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为信宜训导,监课粤秀书院,著《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宋史地理志补正》等。据李兆洛的《养一斋文集》卷2所载《海国纪闻序》,谢曾游广州,识吴氏,由清高口述,石华笔录。 《海录》原书不分卷,但记述颇有条理,明显可分为3部分。近人冯承钧据现存版本注释时,分为上、中、下3卷。上卷记述西南海诸国,包括暹罗(泰国)、越南、本底(柬埔寨)、麻六呷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形象而生动地记载其地理位置、物产、居住、交通、服饰、礼仪、民族、风俗;中卷记述南海各国,包括万丹(爪哇西部)、小吕宋(菲律宾)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其中记载万丹国“国南临大海,海中有山,层峦叠𪩩,崒兀崚嶒,时有火焰,引风飘忽,入夏尤盛,俗呼为火焰山”,把南洋群岛是活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通过短短的数语即托呼而出;下卷记西北海各国,包括欧洲、美洲和非洲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如大西洋国(葡萄牙)、大吕宋国(西班牙)𪡊哩干(美国)、亚𪡊哩国(巴西)等。 由于我国历代古籍中对上述三洲的情况均缺乏记载,而谢清高口述的又是亲自目睹耳闻,故价值最高。他记述说,非洲地域广大,有大小百余国,居民“色黑如漆,发皆卷生”,西洋各国“掠其民,贩卖至各国为奴婢”。 称葡萄牙为大西洋国、英国为𠸄咭利,说他们的居民“色白好洁,居必楼屋,器用俱极精巧……”。他游历南北美洲,说美国原是英国的属地,“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说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天气炎热,与南洋诸国同。美洲各地,多为英、法、荷、西、萄等国的属地”。 《海录》还在我国古籍中,首次记录了北极圈附近地区的一些特殊现象。“开于在东北海,由哇夫岛北行约三月可到。天气凝寒,雪花遍地。船初至海口,有冰块流出,大者寻丈,……每日见太阳在南方,高仅数丈,一二时即落。而未甚昏黑,惟戌亥二时始晦,余时俱可见人,每月唯望前后数日可见月光”。这里讲到白天才3、4小时,说明当时为冬“季”(北极圈附近地区以秋分后春分前为冬季)。而日落后很长时间,天仍“未甚昏黑”、“俱可见人”的“白夜”现象,则是高纬度地区所特有的自然现象。这些细致切实的记载,不是谢清高亲自到达实地目睹,是写不出来的。 虽然《海录》记载有不少模糊之处,一些地名由于译音颇多歧异,难以详考,然其内容大都是耳闻眼见,故真实地记述了亚、欧、非、美各洲90多国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林则徐、李兆洛、魏源、徐继畬等著名人物和学者都曾受其影响,他们认为:中国人著书讲海事远及大西洋及欧美各国者,实自谢清高始。它也是研究18世纪后期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海录域外地理著作。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录。一卷。清高,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县)人。少从商人走海南,遇风覆其舟,被番舶所救,遂贩历海中诸国,所至则习其言语,记其岛屿、扼塞、风俗、物产。十四年后返粤,目盲,流寓澳门。嘉庆二十五年(1820)炳南(字秋衡, 嘉应人)其与相遇澳门。谢氏口述见闻,炳南纪录,遂成此书。约二万一千字。记西南海越南、暹罗(泰国)、太泥、丁咖啰(即丁家庐)、柔佛、沙喇我、吉德、曼哒喇、呢咕叭当、固贞、咭兰丹、麻六甲等三十三国和地区。南海大亚齐、叭当、锡哩、旧港、文莱、苏禄、小吕宋等三十三国和地区。西北海、大西洋佛郎机(法兰西)、大吕宋(西班牙)、荷兰、𠸄吉利(英国)等二十七国与地区。总九十三国与地区。记述其方位、里程、疆域、民风、土产以及相互政治、贸易关系。尤以记暹罗、吉兰丹、邦项、明呀喇、噶喇八和𠸄吉利详赡。对研究十九世纪初期南洋和西欧等国人文、地理、经济、历史等均有较重要价值。有《海山仙馆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海录 海录中国人最早介绍葡萄牙等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述专著。由谢清高口述、杨炳南记录整理成书。谢清高,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岁开始在海外随外国商船贸易达14年之久(1782~1796年),到过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后因双目失明,结束航海生涯,寄居澳门。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同乡、举人杨炳南听他讲述在海外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觉得非常有价值,于是整理成书,取名《海录》,于同年刊行面世。该书作者将自己在海外航行14年所到过的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岛屿、港口、城市、物产、人口、语言、风俗等情况一一介绍,而且 “所载外国事颇为精审”。特别是澳门葡萄牙人的有关事情更加具体详尽,全书4.9万字。首卷介绍葡萄牙者达1900字,占全书正文的十分之一。在卷首中,记载了葡萄牙的疆域、港口、文武官制、屋宇、服饰、婚俗、宗教、礼节、物产等等。地名人名,均采用葡语,由杨炳南以汉字注音。正如杨炳南在序文中所说 “所述国名,悉操西洋土音,或有音无字”。所以,该书是研究16~18世纪澳门历史和以澳门为中转港的东西方国家贸易和交往的重要参考书,而且具有极高的真实史料价值。 ☚ 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 游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