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yā jì分梳在头顶两边的发髻。《竹叶舟》四折: “这一个是双丫髻常吃的醉颜驼。” (例) ❶那屏风后,忽有一个丫髻垂丝的女童,托着黄金盘、白玉盏。(二十三·292·) ❷看他怎生打扮: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二十四·306·) 丫髻一0405名妇女脑后盘的一种圆形发式。吴语。上海〖 〗。江苏常州〖 〗。   丫髻yā jì头的左右各梳一髻,其状如枝丫,古时是丫鬟或小僮的发型:李纨、探春见了也爱,便将宝琴的荳官也就命他扮了一个小童,头上两个~。(六三·1509)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髮 > 丫髻 丫髻 yājì 亦稱“髻丫”。古代的一種髮式,將頭髮綰成兩個髮結,分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狀如丫,故稱。《太平廣記》卷五十四引南唐·沈汾《續仙傳·劉䁮》:“道士命䁮曰:‘山棲求道,何必裏巾? ’䁮遂丫髻布衣隨道士入羅浮山。”宋·劉克莊《題李伯時畫十國圖》:“其王或蓬首席地,或戎服踞坐,或翦髮露骭,或髻丫跣行。”《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就拿姑娘頭上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或編辮子,或扎丫髻。”後亦專用於兒童。宋·蘇軾《送荀芍藥與公擇》詩:“還將一枝春,插向兩髻丫。”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祖母楚國婦人在京師病累月,一日,有老道人狀貌甚古,銅冠緋𧝬,一丫髻童子,操長柄白紙扇從後。過門,自言疾無輕重,一灸立愈。”參見本類“總角”。 梳在两旁的发髻 梳在两旁的发髻髽(髽子;髽角;髽髻)鬈髻 分梳于两旁的发髻和鬓发:髻鬓 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髻鸦 髻丫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扎成的左右两个髻:总角 小女孩头上梳的两个髻:丫髻 双鸦 挽在两鬓的发髻:鬓髻 环形鬓髻:鬓鬟 ☚ 各种形状的发髻 耳、鼻 ☛ 丫髻 ☚ 丫头 丫鬟 ☛ 00005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