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行性感冒杆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又叫发否杆菌,系嗜血杆菌属细菌之一。此菌多为小杆状,长1~1.5μm,宽0.3~0.4μm,人工培养可有多种形态;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营养低下后荚膜可消失。该菌可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内,一般情况不致病,当呼吸道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后便可继发感染,亦可独自引起化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亦称流行性感冒嗜血菌或流感杆菌。革兰阴性。菌体短小,两端钝圆,常单独或呈双排列。典型者具有荚膜。需氧,其生长时需X、V因子。能分解葡萄糖、产酸。最适温度为37℃。可产生自溶酶,胆汁能促进自溶酶活动,故胆汁溶解试验阳性。在干燥下易死亡。加温50~55℃30分钟即死亡。可分为a、b、c、d、e、f等六型。b型致病力最强,f型次之。 流行性感冒杆菌 流行性感冒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属嗜血杆菌属。简称流感杆菌。1892年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部分出,故又名发否杆菌。当时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直至1933年流感病毒分离成功,才明确流感的病原体是流行性感冒病毒,而流感杆菌仅引起化脓性疾病和某些继发感染。菌体长0.5~2.0μm,宽0.2~0.3μm。急性感染标本中菌形多为短小球状杆菌,恢复期病灶或长期人工传代培养中可呈球杆状、长杆状、少数丝状等多形态。在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生长6~18小时有明显荚膜,陈旧培养物中则因自溶酶作用而荚膜常消失。生长时需要x和v因子。血液中所含v因子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经80~90℃加热5~15分钟破坏红细胞膜上的抑制物,使v因子释放。因而流感杆菌在加热血液琼脂平板(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长较佳,培养18~24小时后呈现无色透明露滴状小菌落,48小时形成灰白色较大菌落。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荚膜菌株的菌落呈轻度粘稠性。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后者产生的v因子促进流感杆菌生长,可见围绕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则流感杆菌的菌落就越小,这种“卫星”现象有助于鉴定。流感杆菌发酵糖的能力低弱,且不规则。不溶血。产生自溶酶。可被胆汁溶解。有荚膜的流感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具型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应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可将流感杆菌分为a、b、c、d、e及f等六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f型次之。抵抗力较弱。50~55℃加热30分钟死亡。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甚敏感。 ☚ 嗜血杆菌属 巴斯德菌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