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流行性感冒杆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又叫发否杆菌,系嗜血杆菌属细菌之一。此菌多为小杆状,长1~1.5μm,宽0.3~0.4μm,人工培养可有多种形态;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营养低下后荚膜可消失。该菌可存在于人的呼吸道内,一般情况不致病,当呼吸道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后便可继发感染,亦可独自引起化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亦称流行性感冒嗜血菌或流感杆菌。革兰阴性。菌体短小,两端钝圆,常单独或呈双排列。典型者具有荚膜。需氧,其生长时需X、V因子。能分解葡萄糖、产酸。最适温度为37℃。可产生自溶酶,胆汁能促进自溶酶活动,故胆汁溶解试验阳性。在干燥下易死亡。加温50~55℃30分钟即死亡。可分为a、b、c、d、e、f等六型。b型致病力最强,f型次之。

流行性感冒杆菌

流行性感冒杆菌

流行性感冒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属嗜血杆菌属。简称流感杆菌。1892年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部分出,故又名发否杆菌。当时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直至1933年流感病毒分离成功,才明确流感的病原体是流行性感冒病毒,而流感杆菌仅引起化脓性疾病和某些继发感染。菌体长0.5~2.0μm,宽0.2~0.3μm。急性感染标本中菌形多为短小球状杆菌,恢复期病灶或长期人工传代培养中可呈球杆状、长杆状、少数丝状等多形态。在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生长6~18小时有明显荚膜,陈旧培养物中则因自溶酶作用而荚膜常消失。生长时需要x和v因子。血液中所含v因子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经80~90℃加热5~15分钟破坏红细胞膜上的抑制物,使v因子释放。因而流感杆菌在加热血液琼脂平板(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长较佳,培养18~24小时后呈现无色透明露滴状小菌落,48小时形成灰白色较大菌落。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荚膜菌株的菌落呈轻度粘稠性。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后者产生的v因子促进流感杆菌生长,可见围绕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则流感杆菌的菌落就越小,这种“卫星”现象有助于鉴定。流感杆菌发酵糖的能力低弱,且不规则。不溶血。产生自溶酶。可被胆汁溶解。有荚膜的流感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具型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应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可将流感杆菌分为a、b、c、d、e及f等六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f型次之。抵抗力较弱。50~55℃加热30分钟死亡。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甚敏感。
流感杆菌不产生外毒素,其内毒素的致病作用不详。荚膜可抵抗机体内白细胞的吞噬和消化,故有荚膜菌的致病性强,无荚膜菌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将菌培养物的滤液大量静脉内注射于家兔或豚鼠,可使动物中毒死亡,小鼠更较敏感。流感杆菌主要引起人类两种类型的感染: 一为外源性急性化脓感染,多由具B型荚膜的强毒株所引起,以小儿多见。如急性鼻咽炎、急性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或心包炎等。另一为内源性继发感染,常发生在流感、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之后,多为正常寄生于呼吸道的无荚膜型菌株所引起。患者恢复后,或用特异性荚膜抗原免疫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它在体内可增强吞噬作用和溶菌作用。成人因多数已具有上述抗体,故较少发生临床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时,可根据不同感染情况采取脑脊液、鼻咽分泌物、脓汁或痰液等标本。脑脊液作直接涂片检查,若菌量多时,可直接用型特异性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阳性者即可确诊。也可取脑脊液沉淀物和其他分泌物接种巧克力色培养基和血液琼脂平板上。血液标本应先增菌,然后再行培养,有疑似菌落生长时,可作“卫星”现象试验和应用流感杆菌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或凝集试验,以资鉴定。

☚ 嗜血杆菌属   巴斯德菌属 ☛
000147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