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针灸治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系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法定传染病,相当于暑温范畴的病证,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多见。其临证所见主要为高热、头痛和呕吐等,旋即转入嗜睡乃至昏迷;幼儿可出现抽搐、遗尿或尿潴留等。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顺利恢复,而暴发型和重症脑干型的病死率甚高,或并发失语、失明、面瘫或偏瘫等后遗症。因而必须及时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灸对其轻型或后遗症者,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通治法 本病治疗以开窍醒脑,清热解痉为主。常用督脉、足太阳、足少阳、手足阳明和足太阴等经穴,如风府、大椎、身柱、风池、天柱、曲池、合谷、足三里和三阴交等,每次酌选5~7穴,用毫针行泻法。对后遗症宜补泻兼施。
另外,可随症选穴。如高热,常选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用泻法,间歇或持续捻针留针20~30分钟,或加用曲泽、委中和十二井穴,点刺放血,视病情一天可治疗多次。昏迷,选水沟、承浆、百会、印堂、风府、大椎、合谷、劳宫、太冲、涌泉或十二井等穴,每次3~5个。昏迷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早期多为闭证,后期多为脱证。闭证宜用重泻法;脱证宜用重补法,并配合灸法,重灸神阙每可收效。抽搐,选百会、水沟、四神聪、天柱、大椎、身柱、合谷、太冲或涌泉等穴,每次4~5个,重用泻法,持续或间歇捻针,留针30分钟或更久,或加用十宣穴点刺出血。头痛,选百会、上星、印堂、风府、风池、头维、太阳、外关、合谷、申脉或行间等穴,每次2~3个,用泻法,持续捻针,留针30分钟或更久。呕吐,选中脘、内关、金津、玉液、风池、风府、合谷或足三里等穴,每次2~3个,用泻法,留针10~30分钟。烦躁,选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或三阴交等,每次3~5个,用泻法,或加用十宣穴点刺出血,每日治疗1~2次。失语,选风府、哑门、天突、廉泉、金津、玉液或合谷等穴,每次3~5个;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余者用平针法。失明,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肝俞、肾俞、合谷或光明等穴,每次2~3个,用平针法,中等针感,可留针10~20分钟。吞咽困难,选天突或人迎、合谷、天柱、风府等穴,每次3~4个,用平针法,中等针感,留针5~10分钟,或加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头针 面瘫与失语针颞前线; 偏瘫针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和顶颞后斜线。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5天,再作第二疗程;或间日治疗1次,10次后不需休息,便可继续作第二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