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为媒介传染。临床以高热、惊厥、头痛、嗜睡、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为特点。流行于夏、秋季节,南方发病较早,北方稍晚。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主要见于10岁以下小儿,尤以2~6岁发病率为最高。
良好的护理对乙脑的治疗与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使严重的症状得到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并可防止褥疮和继发感染。
乙脑发病的季节性强,宜集中收治及管理。可按新入院患儿,重危患儿及恢复期患儿分别集中,由专人护理,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早期处理。重危患儿病情稳定后转入恢复期病室。重危病室内的各种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应完好、齐全,并需经常检查。
病室的纱门、纱窗应完整,注意防蚊。室内通风,凉爽,可采用电风扇,盆内放冰,冷水擦地或安空调装置等法,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乙脑病情重。变化快,病情初为轻型或中型者也可转为重型。暴发型发病急骤,应密切细致地观察:注意患儿精神,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眼球及瞳孔的变化。新入院患儿应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40℃以上者应每半小时测量1次。体温应控制在38.5℃左右。
乙脑患儿出现惊厥后,病情多趋向恶化,故尽可能把惊厥控制在先兆阶段。惊厥的先兆为高热不退,或体温持续上升,肢体紧张,眼球上翻,惊跳等;脑水肿引起惊厥前,患儿有呕吐、头痛加重,意识障碍加深,肌张力增高,眼球下视(落日眼),瞳孔变化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及时配合治疗,给予必要的护理。仔细观察病情后再给患儿翻身、拍背吸痰。移动头部时应轻缓,以防发生脑疝。
经常注意膀胱充盈情况,密切观察排尿时间及量。尿潴留时,针刺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位,配之以手法助尿液排出。热敷下腹部并轻轻抚摸充盈的膀胱片刻,以右手尺侧置于耻骨联合上,手指并拢,以掌心保护膀胱底部,左手轻揉并缓慢递加柔压于膀胱,协助患儿将尿排出。切忌骤然强压,以防膀胱破裂。必要时导尿。大便秘结者可按医嘱服用缓泻剂,必要时使用甘油栓或灌肠。
要保证患儿的营养,急性期给以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西瓜水,绿豆汤。急性期后应酌情增加营养,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或软食。昏迷患儿应予鼻饲,吞咽困难者初可鼻饲,恢复期时,要逐渐训练患儿自己吞咽,帮助其尽早恢复吞咽功能。
其他参见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昏迷病人的护理,褥疮预防护理法,口腔护理,吸痰法,拍背排痰法,气管切开的护理等。
患儿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体温逐日下降,各种症状日趋好转。但严重患儿或治疗不及时,可能留有后遗症,多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虽经治疗也可逐渐恢复,但比较缓慢,为此乙脑必须重视预防。
灭蚊是乙脑的主要预防措施,要消灭蚊虫的孳生地及残存越冬的蚊虫。流行季节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挂蚊帐等。预防注射乙脑疫苗能降低发病率。一般流行地区以1~10岁(农村和城市近郊可扩大到15岁)的小儿为接种疫苗的主要对象,非疫区的成人进入疫区也应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