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yào zhěn因药物引起的皮疹。1922年刘崇燕《麻疹风疹及水痘》二:“内服碘化钾等药品以后,也常常发生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用药后皮肤粘膜上出现的炎症反应。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分为许多型。最常见的是固定型药疹,指服药后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的药疹。其他类型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荨麻疹型、湿疹型等;严重型药疹有剥脱性皮炎型及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治疗原则为停药,中和并促进药物排出及抗过敏治疗。重型须采取抢救措施。 药疹drug eruption是因用药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反应。通常为用药后突然发生广泛的对称性红斑,可以模拟任何炎症性皮肤病,并出现全身症状。当再次接触相同药物或有关药物时,常致皮疹复发;但无关的药物亦可引起同样的反应,而同样的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反应。 药疹 药疹药疹是指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含化、外涂、点眼、点鼻等途径使用某种药物引起的皮疹或粘膜疹。药疹可分为变态反应性药疹和非变态反应性药疹。变态反应性药疹:一般所谓药物过敏即指本型药疹,又可分为四型。Ⅰ型是IgE型变态反应性药疹,青霉素引起的荨麻疹属此型。Ⅱ型是细胞溶解型反应,紫癜属于此型。Ⅲ型是以药物为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时所发生的药疹,青霉素等引起的血管炎属于此型。Ⅳ型是迟发性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药疹,外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即属于此型。光变态反应亦属于变态反应性药疹范畴。非变态反应性药疹系药理作用带来的副作用,包括药物蓄积和慢性中毒、药物过量、药物相互作用、雅-赫反应等引起的药疹。非变态反应性药疹和变态反应性药疹不同,与免疫反应无关。 药疹的疹型多种多样,而且出现的疹型和药物无固定的关系。 ❶播散性红斑丘疹型药疹: 为最常见的药疹表现型,是全身对称性发生的泛发性药疹,服药后一周内开始出现小红斑、小红丘疹,遍布全身,一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其中可出现出血斑,有时口腔粘膜上同时发现小红疹或出血点,少数患者合并发热等全身症状。 ❷多形红斑型药疹:四肢伸侧对称性大小不等鲜红色红斑,红斑中央色暗红或出现水疱,严重者粘膜亦受累,眼、口腔、生殖器粘膜糜烂、渗出、并伴有发热、关节痛。 ❸固定性药疹:第一次用药后发生红斑,再度用药时仍在原来的部位发生红斑,为直径约0.5~10cm的圆形皮疹,边缘鲜红,中央暗红,有时发生水疱,反复发生时治愈后留色素沉着。部位以四肢远端、指(趾)背,特别是皮肤粘膜移行部位较多。 ❹湿疹样皮炎:瘙痒、红斑、小水疱,亦可发生脓疱以至变成慢性湿疹,属于Ⅳ型变态反应。 ❺光毒性或光变态反应性药疹:前者由晒斑的光谱引起,任何人服药后加强了光线的作用即可发生,以红斑为主,有时发生水疱。后者为第一次服药后,在光线的作用下药物和皮肤的蛋白质结合变成完全抗原而使机体产生抗体。一定时间后,再用同一种药物时,在暴露部位(暴露于光线的部位或远隔部位)发生荨麻疹,湿疹样、水疱性、苔藓状皮疹,以及光线性指甲剥离等。 ❻荨麻疹型药疹:是最常见的疹型之一,严重者可合并腹痛。 ❼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先有发热,关节痛,很快全身皮肤发红,继而发生很多容易破溃的弛缓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眼睑、口唇、口腔、外阴部都发生水疱、糜烂,很像Ⅱ度烧伤。 ❽红皮病型药疹: 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浮肿、渗液、结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糠状或叶状剥脱,粘膜也可充血甚至发生糜烂,指(趾)甲、头发脱落,不少人合并全身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停药后症状消退也很慢,是一种严重的药疹。 ❾紫癜型药疹: 服药后真皮内小血管发生血管炎而出现紫癜。全身特别是下肢发生多数出血性小丘疹;有时合并发热、关节痛。另外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型药疹,扁平苔藓型、痤疱型药疹等。 药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资料,包括服药史、潜伏期、症状、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目前比较常用的药物过敏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 ❶皮肤试验:斑贴试验:将被检药物以5~10%浓度混入软膏内,贴附到上肢屈侧或背部皮肤上,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如果在红斑、浮肿的基础上出现群集性小丘疹、小水泡,呈现湿疹样改变为阳性,这种方法对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最适用。皮内试验:把试验液0.02ml注射到皮内,15~30分钟后出现20mm以上的红斑和6mm以上的丘疹者为阳性。 ❷粘膜试验:使患者将抗原液(或粉末)吸入鼻腔内,或者用浸有抗原的小纸片接触鼻粘膜,5分钟后如果鼻粘膜有浮肿并且流水样鼻涕为阳性。 ❸激发试验:在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再次口服被检药物,观察有无反应。此法应慎用,不宜用于立刻反应型(第Ⅰ型)药物反应和严重的药疹患者以免重新发生严重反应。 ❹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嗜碱细胞可以出现脱颗粒现象而释出组胺,利用此原理将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和可疑的致敏药物混合,观察其嗜碱细胞有无脱颗粒现象。 ❺组胺释放试验: IgE和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的胞膜有很大亲和性而结合在一起,如遇相应的抗原即从细胞内释出组胺,这是一种在试管内检测IgE型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 治疗:应立即停止使用致敏或可疑的药物,局部对症处理,轻症即可治愈,严重的病例口服抗组胺药甚至给大量的皮质类固醇,防止继发感染,改善全身状态多可治愈。 ☚ 皮肤霉菌病 疥疮 ☛
药疹 药疹药疹是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口服、注射、吸入、栓塞、皮肤吸收等)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又称药物性皮炎。属古医籍“中药毒”范畴。《证治准绳》谓:“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 药疹的发生是由于其人禀性不耐,中其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达肌腠,则肌肤赤肿,毒热上蒸则面部赤肿,甚则内传脏腑而发病。根据临床实践的观察,用西药致敏的药疹发病较为多见,如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止痛药、抗菌素类等。西药药疹有猩红热或麻疹样、荨麻疹样、固定性药疹、紫癜、剥脱性皮炎等类型。中草药引起的药疹较为少见,常见的致敏药物有红升丹、轻粉、朱砂、雄黄、信石、蟾酥、川乌、草乌等的外用或内服;中成药有消炎丸、活血止痛散、云南白药、六神丸等;注射剂有穿心莲、黄连素、大青叶、地龙、当归、柴胡等注射液。 药疹的出现具有用药史和一定的潜伏期(4~21天),常为首次服药后九日发疹,故又名九日红斑。再服同类药品,则可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病,甚至有服药后数分钟内发生。轻者局限于一处或几处,重者可泛发全身。药疹的形态可多种多样,轻症可见发热不高、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等损害,严重的可有高热、大疱、紫癜、溃疡、剥脱性皮炎等。轻者仅有全身不适,重者常伴有恶寒壮热、头痛、恶心口渴等症。轻症药疹一般在3~17日消退,皮肤脱屑而愈。 ❶血热盛者,皮疹如麻疹或猩红热样,一般多见于脸面、胸前及手臂等部位,骤然皮肤潮红,大块风团,焮肿灼热,甚者面目俱肿,渗水糜烂;亦有固定一处,见于阴茎、龟头等处,舌红、苔薄黄,脉细滑而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选用解毒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皮炎汤等。 ❷毒热重者,多兼高热、头痛、口渴、恶心、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等症,治宜清营解毒,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❸毒热伤阴者,则见全身大片皮肤潮红、层层脱皮,伴口渴引饮,舌绛光剥,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清热解毒,选用增液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外治: 有水疱、糜烂、渗液者,可用生地榆30克煎水300~500毫升,待凉后湿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4~5次,连续2~3天。此外,平时要注意预防工作 ❶宣传医药卫生常识,不滥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❷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 ❸用药过程中如有红斑、皮肤瘙痒等反应,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及时给予处理。 ☚ 面游风 风㾦㿔 ☛ 00019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