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生态环境质量是对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总体或者部分要素的组合,判定其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经济持续发展适宜程度的度量,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参考的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部、区域 (如城市、农村、海洋) 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评价时间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水质量评价、大气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对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 对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单要素评价具有简单明了并且含义明确的优点,但缺点是其反映信息不全面并且容易失真; 综合质量评价则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使评价结果更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传统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是基于生态学意义的生态监测和评估手段。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的优点是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缺点是耗时长、空间尺度较窄及监测成本较高等,大面积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难以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和遥感技术 (RS) 在资源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及治理效果的监测提供了经济有效的研究工具。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规律进行探讨和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宏观管理信息,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