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动偏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动偏好人们为了应付各种需要或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动机,想在手头持有一部分现金或货币的愿望,实际上是人们对现金的需求。这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的均衡,决定利息率水平。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称灵活偏好。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可以支付日常生活开支、应付紧急支出和满足投机的需要,因而人们多半偏好货币;要让货币持有者借出货币就必须给予报酬,利息就是对人们放弃货币灵活性的报酬表现形式。利息率、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和公众对货币灵活性偏好的强弱程度三者密切相关,一定的货币供给量和对货币灵活性的偏好强度决定利息率,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其余二者呈反比,灵活偏好越高,则利息率越低,反之亦然。灵活偏好的心理倾向与利息率密不可分,而利息率又对投资的多少起重要作用。灵活偏好理论是凯恩斯货币利息理论的核心。 流动偏好亦称 “灵活偏好”,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人们都有倾向于以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偏好,以满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大动机构成了流动偏好,决定了流动偏好的程度。其中,交易动机是为应付日常支出; 投机动机是为能及时捕捉到有利的投资机会; 谨慎动机主要是防止意外支出。这三种动机都是货币需求的动因。这样,凯恩斯就得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流动偏好这样一个心理因素。凯恩斯认为货币可转化为金融资产。这样,预期的利息就成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一方面,流动偏好与货币需求呈正向关联,而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正向关联,因此,较高的流动偏好需要较高的利息率,才能使人们放松保持货币的流动性。而高利息率阻碍投资,从而影响就业量和总产出量。另一方面,利息率的高低,还要视货币供给量的大小而定。一般地,将货币供给看作由中央银行控制、是外生变量。所以,流动偏好一定时,货币供给是同利率呈反向关联,货币供给量越大,利息率愈低。总之,流动偏好这一心理因素,既决定着货币需要量,又决定着利息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就业率的高低。为此,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主张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从而鼓励投资,解决失业和熨平波动。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出现滞胀现象,宣告这种政策归于失败,使得流动偏好说陷于攻击之中。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译“灵活偏好”。即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收入或心理动机。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系决定社会就业量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认为,作为有效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量,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相对关系决定的,而利息率又是由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的。至于货币需求量,则取决于人们对收入或财富的“流动偏好”程度。他认为人们取得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现行消费,然后还要决定不用于现行消费那部分收入采用什么形式保持。是用货币形式保持以便随时动用,还是把这部分收入支配权交给别人使用一个时期 (如买进债券等) ,于是形成人们的流动偏好。此种流动偏好,或出于交易的动机 (便于应付日常支出) ,或出于谨慎 (便于应付意外支出) ,但更主要则是出于投机动机 (便于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如有一部分货币在手,就可以随时应付这三方面的需要。而利息,就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放弃此种流动性的报酬。流动偏好愈强,对货币之需求愈大,则愈需给以较高利息率。这样,人们才愿意放弃这种保持货币的“流动性”。因此,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这个心理因素是决定货币需求量,也是决定利息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凯恩斯看来,一定的货币供给量下,流动偏好愈强,利息率愈高,而高利息率是阻碍投资,从而影响就业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主张国家金融当局应采取管理货币的政策来操纵利息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办法使利息率逐渐下降,以刺激投资。凯恩斯把流动偏好这种心理现象看作是利息率的决定因素,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把利息看成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这是避开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 ☚ 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论 ☛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西方经济学认为一般消费者不愿持有不容易立即换成现金的股票、债券等,相反,愿意持有现金。这种偏好由三种动机造成:第一,交易动机,持有货币能实现随时进行交易的愿望;第二,谨慎动机,保有现金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投机动机,预计利率将会提高。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应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励资本投资,同时减少因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并防止投机活动。 ☚ 美国银行业危机 派生需求 ☛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凯恩斯提出的、决定社会就业量的一个基本心理因素。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流动偏好有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指货币充当交易的媒介而引发的人们对它的需求,它随着收入的增多而增加。(2)谨慎动机。即保留一定现款储备以备意外事故的需要。(3)投机动机。即相信未来利率将提高而持有货币。人们持有了一定量货币,就可以应付这三个方面的需要。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流动偏好愈强,对货币的需求量愈大,只有在较高利率的补偿下,人们才愿放弃这种保持货币的流动性。流动性偏好这个高度心理因素是决定货币需求量,从而也是决定利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同时也为政府于不同情况下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当经济上升时,人们收入增加,引起交易动机增加,利息率上升,为刺激投资,支持经济的增长,政府可采取降低利息的政策。 ☚ 资本边际效率 灵活偏好 ☛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其货币理论之后,“流动偏好” 一词就在有关货币金融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以公众对货币和其相近替代品的需求动机为理论起点。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在金融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对利率的分析常常分作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市场利率变化情况的实证分析,考察利率变化的趋势并从金融市场供求两方面来探讨市场利率变化的原因; 第二步是对利率水平的考察,解释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某个水平上以及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等。第二步的研究是以第一步中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的。对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基本属于以上所说的第一步的范围,它考察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因素并分析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动趋势。 ☚ 偏好公理 显示偏好理论 ☛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指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的一种愿望或偏好。在市场交易和结算债务的活动中,货币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因此,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其它形式的资产诸如股票和债券等,只有转换成货币之后才能用于市场交易和结算债务,而且在转换成货币的过程中还会遭受一些资本损失,因此,其它形式的资产相对货币来说流动性都比较低。 上图中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数量,SN表示货币供给曲线,LL表示流动性偏好或货币需求曲线。给定的货币供给量为ON,LL曲线的垂直部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向下倾斜部分为投机性需求。货币需求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相交点决定利率水平为r。 ☚ 收入—支出模型 IS—LM分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