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洴澼百金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洴澼百金方 [原文] (节选) 卷一预备第一 粟宜备 守城赖民,养民赖食……贼寇临城之日,四方援兵集此,避难百姓萃此,万口待哺,急于常时。一或不备,无虑外攻,内变先起。历观往牒,见有兵精将勇,城高池深,但坐无食自破者,十居八九……食为民天,乃守第一要务也。 卷二积贮第二 官督私藏 城守莫要于积粮,积粮莫便于自积。盖输之于官,虽颗粒亦有难色;贮之于家,虽崇墉谁不乐从? 卷四制器第四 用 法 重 用兵之日,一器不精,即戕一卒之命,必须造器之时,即镌官匠姓名,送营试验。不堪,坐名鞭贯。临敌误事,必斩以徇。治军器,用军法,理或宜然。 [鉴赏] 《洴澼百金方》,清代袁宫桂编,一说吴宫桂编,旧题惠麓酒民编。清乾隆年间,有一个自号“惠麓酒民”的人,将明代的《金汤借箸》和《金汤十二筹》“合而编之,为14卷,名曰《洴澼百金方》”。因为《金汤借箸》和《金汤十二筹》有反清倾向,在清代被列为禁书,而所谓“合而编之”,实则以13卷本的《金汤借箸》为蓝本,参照《金汤十二筹》,将《预备部》1卷分为《预备》和《积贮》2卷,又将其个别文字删繁就简,这样一来,便使它能够顺利地通过福康安大将军的审查,在盛行文字狱,大量的明代兵书遭到查禁的乾隆朝,得以刻板印行。以后,又于道光朝、光绪朝重刻重印,成为清代流传较广的兵书,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洴澼”二字则取自《庄子·逍遥游》,原意是防止手的龟裂,后来引申为国家军事防御之策。《洴澼百金方》全书共14卷,约14万字,各种兵器、攻防器械、火炮战船等图175幅。 《洴澼百金方》是一部汇辑评论历代战略防御的兵书。该书取材于《左传》、《周礼》、“二十一史”中的有关备御之策,针对时弊,分类辑述历代的战略防御思想和作战指导原则、方法。所论战略防御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以民为本。即使是太平盛世,也应作到“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有备无患”;备战御敌应以“固结民心”为制胜的根本之策。该书在论述备战的内容和措施时,主要讲了以下这么四个方面: 一、人力方面的准备,主张练兵和兵民结合。练兵要以“训兵六章”(忠爱、敢战、守法、勤习、敦睦、信义)为准则,以练心、练艺、练胆为主;主张建立乡兵,组织乡民,实行兵民联合防御。 二、物力方面的准备,重视粮储和兵器制造。认为“积贮为天下之大命”,金城汤池,带甲百万,无粟不可守,强调“公督私藏”、“藏富于民”;对各种兵器构造使用、火药配制方法详加记载,并指出,如果器械不利,势必要“以其卒与敌”,因而要追究制造者的责任,“临敌误事,必斩以徇”。 三、在战守方面,提出“善守如环”、“以战为守”的原则,主张“天降”(下云梯出击)、“地出”(从地道出击)、“近冲”、“远击”及正兵、奇兵等互相配合运用。 四、主张正确利用地形,认为“扼险者胜,恃险者亡”,也反映出作者险以人为固的思想。 洴澼百金方 洴澼百金方城邑防守类兵书。十四卷。题惠麓酒民编。从自序可知作者似是明末清初无锡的一位山野隐士,“幼好兵家者言”,推崇《孙子兵法》,”以为七书虽多,十三篇书尽之矣”。此书以《金汤借箸十二筹》为基础,增收另一种城守类兵书的部分内容,加上编者评论汇集而成。作者濒年病酒,贫病交加,自称惠麓酒民,书名“洴澼百金方”典出《庄子·消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不龟手之药”即防止手坼裂的药,“洴澼絖”即漂洗绵絮,喻此书是有利军事防御的良药。 ☚ 武备志 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 洴澼百金方清代汇辑评论历代防御之策的兵书。旧题惠麓酒民编,一说袁宫桂或吴宫桂编。全书14卷,有图175幅。成书于乾隆元年,内容多辑述前人著作,同时也有评述,阐发了“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和“有备无患”等战略防御思想。认为要从4个方面战争准备:(1)人力准备,主张练兵和兵民结合;(2)物力准备,重在储存粮草和制造兵器; (3)设防指导思想,应“以战为守”、“善守如环”;(4)部署兵力,要求正确利用地形,认为“扼险者胜,恃险者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