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洪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洪诚1910—1980安徽青阳人 洪诚洪诚(附洪诚语言学论著目录) 赵金铭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2分册第35页 洪诚1910—1980年字自明,安徽省青阳县人。语言学家。1935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国文系,后任安徽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解放后, 任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汉语大词典》 副主编等职。洪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 并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尤侧重“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兼涉猎子史。 到南京大学工作后, 主要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 晚年所著 《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独到精深。 生平著述不丰, 但所写每篇文章, 都有一定的价值, 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安徽省青阳县人。1935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国文系。此后历任安徽省省立合肥女子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员,前中央大学国文系讲师,安徽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55年到南京大学工作,历任中文系教员、副教授和教授。建国前,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尤其侧重“三礼” ( 《仪礼》、《周礼》、《礼记》),兼涉猎子、史。到南京大学工作后,主要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语法论文多篇。其《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一文,同意王力关于系词“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 “是”产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详尽地揭示了它由代词转化为系词的全过程。王力曾认为系词 “是”萌芽于东汉,而该文引用大量先秦、汉初用 “是”作系词之例,证实纯粹系词的形成至迟不过西汉初年。此外,还对先秦的语气系词“为”,即更早的 “惟”的性质、作用作了充分的说明。还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 “於”“于”分用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古汉语的被动式》一文,论述了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分析了被动句的语法特征,阐明了各种被动句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汉语被动式的渊源关系。揭示了“受事者作主语+外动词”这一格式之所以成为上古被动句基本形式的真正原因,破除了这一形式属于意念被动的通常的说法。作者认为,不能单凭形态标准来区分是不是被动式,并提出了一些判定被动式的客观标准。文章特别对“为……所”式的产生作了详尽的说明,认为这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并指出 “所”字的介词性,定 “为”为介词。同时,说明了动词前面加“见”字的作用;提出介词“被”是由动词变来,它的源头是 “为”字等。《关于上古人称代词形态问题的讨论》 以 “吾”“我”为例,讨论了上古不同的自身人称代词并用的现象。文章分析了 “吾”“我”在各个时代使用范围上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证实了它们不可能构成一对变格的骈词。作者指出 “吾”、“我”的分别不在格位的不同,而在于用字习惯。并根据古汉语方言词汇的不同,推断“吾”字是远古汉语人称代词保留在东方方言中的一个词。从而,使 “吾”、“我”在使用上的分歧现象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释。该文是关于上古人称代词形态讨论中一篇有影响的文章。《王力 〈汉语史稿〉 语法部分商榷》一文,对王力的 《汉语史稿》语法部分,按原书标题,依次提出了32条意见。其中主要的是: ☚ 高元白 葛信益 ☛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任安徽女中、浙大附中教员,中央大学讲师。建国后,执教于南京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写作教研室、语言教研室主任,兼任《辞海》编辑委员, 《辞海》分科主编, 《汉语大辞典》副主编。为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委员。著作有《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论古汉语被动式》、《中国历代文字学选注》、《训诂学》等。 ☚ 沈兰村 严秀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