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洪涝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洪涝灾害honglao zaihai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 ster

河流泛滥, 山洪暴发和积水所造成的水灾和涝灾。
简况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灾害,也是中国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中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间的2155年中,就有1092年发生了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每两年一次。1950年以来, 中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约700多万公顷,成灾4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其中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每年受灾面积都在1400万公顷以上,成灾面积都在1000万公顷以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松花江和辽河中下游等地是洪涝灾害发生较多的地区,尤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 占全国受灾面积3/4以上,而西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等地洪涝灾害最少。
中国从远古起就有洪涝灾害发生及其防治的记载。公元前12世纪的殷墟卜辞中有:“其(有)大水”,“御水于土”等文字,《诗经》中记载,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描写的就是大禹治水事迹,战国时《管子·度地篇》中指出水、旱、风雾雹霜、厉、虫五害之中,以水灾最严重, 当时著名的都江堰(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魏国天井堰(公元前445~公元前296年),秦代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水利工程都具有防洪、灌溉增产的双重功用。近代科学家竺可桢曾根据史料研究了中国旱涝发生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不少区域性旱涝的分析,70年代末,中央气象局等单位协作编制出公元1470年以来《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并分析研究了近500年来的中国旱涝发生规律。1949年以来,先后在黄河三门峡、刘家峡和长江葛洲坝等地修建拦河大坝,在淮河、海河流域和长江中游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为农业灌溉、发电和航运提供了条件。
形成原因 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是形成洪涝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当夏季风向北推进时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在锋面附近形成雨带。通常4、5月雨带平均位于华南,5月下旬6月上旬位于长江以南,6月中旬到7月中旬位于江淮,7月中旬以后越过黄河很快到达华北。当大气环流异常时,雨带在某个地区长期徘徊,大雨一再出现,易形成洪涝。由于各地不同年份冬夏季风的强弱、进退早晚和持续时间不同,出现暴雨的地区也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当副热带高压提前北跃,则华北雨季提前,江淮出现“空梅”,往往形成北涝南旱,反之,若雨带长期停滞在长江流域,则形成南涝北旱。一年之内,旱涝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常交替出现。此外,水库溃坝、冬季北方河流解冻时的凌汛、沿海的海啸、台风和海潮结合等也都可造成洪涝。地形对洪涝分布有很大影响,低洼农田易积水成涝。
发生季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按照水涝发生季节,可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夏秋涝、秋涝等,不同季节的洪涝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同。❶春涝及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农田积水后常引起小麦、油菜的烂根,早衰,病害流行。
❷夏涝,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四川盆地以及东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影响夏收夏种,造成小麦倒伏秕粒,发芽霉烂,旱粮作物烂根,结实率低,棉花蕾铃脱落,水稻轻则倒伏减产,重则绝收。
❸秋涝和夏秋涝,西南和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其次是华南及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东北和华北也时有发生,对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有时还影响秋收秋种。
不同作物抗涝的能力不同, 涝害情况也不同(表1)。
涝害指标 由于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而且不同地区的其它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洪涝指标常常需要根据地区、作物及生育期而定。中央气象局等单位在分析研究中国东部季风区近五百年来的旱涝资料时,采用降水量和标准差进行旱涝分级:
1级 涝 (Ri)(+1.17δ)
2级 偏涝 (+0.33δ)1≤(+1.17δ)
3级 正常 (-0.33δ) +0.33δ)
4级 偏旱 (-1.17δ)-0.33δ)
5级 旱 Ri<(R-1.17δ)
(Ri为某年5~9月降水量,R为历年同期降水量平均值、δ为标准差)。

表1 主要农作物抗涝能力比较

抗涝能力作 物涝 害 情 况
较 强水 稻淹没越久, 积水越深, 水越混浊, 水温越高, 受害越重。如淹没不超过3天,且不没顶,
则影响不大。静止不动的水, 因缺氧和污物沉淀于叶面, 受害减产。 生殖生长期危害重于
营养生长期, 其中又以开花期最重、 灌浆期次之。 受涝后植株早衰、 秕粒、 倒伏减产
高 粱中后期如积水时间不长、不没顶,仍有一定收成。 抽穗时水淹没顶, 易烂穗
中 等小 麦秋涝影响播种和幼苗生长, 分蘖少, 分蘖节浅, 不利越冬。 长期淹水会窒息死亡。 后期
遇夏涝易早衰, 倒伏
大 豆三叶前水淹过顶,腋芽很少能分出壮枝,花、 荚易脱落, 灌浆后期受涝, 常引起根腐病
玉 米幼苗不耐涝, 株高1~2尺时受涝, 抽穗推迟, 不能正常结实, 3~4尺高时受涝, 生长缓
慢, 植株矮小, 叶片早衰, 秃顶缺粒, 灌浆期受涝造成秕粒
较 弱棉 花幼苗期受涝易感病, 开花结铃期受涝可引起蕾铃大量脱落和烂桃
甘 薯薯块膨大时, 临时过水, 叶片发紫, 以致脱落, 薯块发育不良、 淀粉含量低,味不甜,煮
不烂或发臭、 积水两天以上薯块即腐烂
花 生开花期受涝、 授粉不良, 下针期受涝, 不利于下针和果实膨大
谷 子苗期受涝1~2天即死亡, 抽穗前受涝不结实, 抽穗后受涝, 茎叶干枯,秕粒
芝 麻土壤水分稍多即易死亡

此外,也有用旱涝指数等其它方法来进行旱涝分

表2表示涝害程度与棉株受害的关系。

表2 涝害程度与棉株受害的关系

受淹 天数/d1~34~78~910~15
淹没深度/cm
棉株枯死率/%
0
0
9.5
25
23.7
50
50.0
95

防御措施 ❶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水系,兴修水库,加固堤防,拦蓄洪水,疏浚河道,以利排水,减少洪涝。
❷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既能储集水分于森林土壤中,又能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❸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渗水和排水能力。
❹建立排灌系统,平整土地,使积水能迅速排出。
❺低洼易涝地区,应调整农业布局, 多种耐涝作物。
❻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汛准备。

洪涝灾害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和农田积水所引起的水涝灾害。主要是由降水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农田不及宣泄而受淹所造成。世界许多国家(印度、孟加拉国、美国、日本、菲律宾、意大利、荷兰等)常见的自然灾害。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当受夏季风控制的雨带和雨时异常,以及台风活动与海潮的影响等,常可使局部地区酿成涝灾,沿江、沿海及地势低洼地区洪涝灾害更为严重。洪涝灾害按发生的季节可分为春涝与春夏涝、夏涝、夏秋涝与秋涝3种:
❶春涝与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引起小麦、油菜烂根和早衰,水稻烂秧。
❷夏涝。多发生在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东北等地区,在北方造成小麦瘪粒、穗发芽,棉铃脱落及影响夏收夏种。南方引起水稻倒伏、结实率降低,甚至绝收。
❸夏秋涝与秋涝。多见于西南地区、华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时有发生。对玉米、棉花、水稻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并且还影响秋收秋种。

洪涝灾害

1961年9月,麦盖提、莎车、泽普等县发生洪水灾害,冲毁农田0.24万公顷。1974年6月,乌什洪灾,死8人,渠道决口318处,冲毁桥梁3座及部分防洪堤、桥闸。1999年7—8月,新疆出现7次较明显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南北疆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较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铁路、公路交通中断,农田、民房被淹,全疆有12个地州的75个县(市)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06:56